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化学所聚合物光伏材料分子能级调节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4-04-21 17:26:33
第三方平台
两维共轭聚合物由于具有宽吸收、高迁移率的优点成为聚合物光伏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材料设计角度分析,在不影响聚合物吸收光谱和迁移率的前提下,有效地调节其分子能级是这类材料取得突破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节聚合物分子能级的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合理利用烷氧基的诱导效应,优化取代位置,将间位烷氧基苯基引入到两维共轭聚合物的侧链,在基本不影响吸收光谱和迁移率的前提下,使得相应聚合物的HOMO 能级下降0.25 eV, 相应光伏器件的开路电压提高0.18 V, 能量转化效率从5.6% 提高到7.5%,提高幅度超过了30%。该结果打破了烷氧基作为供电子基团的传统设计思路,为高效聚合物光伏材料的精细调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应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先进材料》上(Adv. Mater. 2014, 26, 2089–2095)。文章发表后被著名科学网站Science Daily,Nanowerk和the daily fusion连续报道,并给出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在不影响聚合物的吸收和电荷传输性能情况下非常有效降低聚合物的HOMO 能级,从而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简单、廉价的化学修饰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新材料产业
相关阅读:
●
前白蛋白的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前白蛋白的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又称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1.9天。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前白蛋白的正常值对于不同的人群,前白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具体如下:(1)1岁左右的儿童前白蛋白正常值是100mg/L;(2)1-3岁的孩子前白蛋白的正常范围是168-281mg/L;(2)成年人则在280-360mg/L。一般来说病越重,前白蛋白值越低。前白蛋白临床意义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PA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1.肝脏疾病时前白蛋白更敏感,有人认为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减少,坏死后肝硬化几乎是零。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较轻,前白蛋白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2.亚急性肝坏死前白蛋白一直在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有密切关系;3.结合转氨酶、胆红素检测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和非肝脏疾病有鉴别意义,如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多属急性肝脏疾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则应考虑非肝脏本身疾病;4.肾病综合征前白蛋白不仅不减少,而且在饮食充分时还可以升高。营养不良负氮平衡时前白蛋白减少。
●
青鲜素的制备方法以及作用机理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青鲜素的制备方法以及作用机理。青鲜素能够选择性除草剂和暂时性植物生长抑制剂。药剂可通过叶面角质层进入植株,降低光合作用、渗透压和蒸腾作用,能强烈的抑制芽的生长。用于防止马铃薯块茎、洋葱、大蒜、萝卜等贮藏期间的抽芽,并有抑制作物生长延长开花的作用。也可用作除草剂或用于烟草的化学摘心。一般制成二乙醇胺盐,配成易溶于水的溶液使用。 青鲜素制备方法(1)可由硫酸肼与顺丁烯二酸(或酸酐)作用而成。(2)由顺丁烯二酸酐与水合阱反应制得。在反应釜中投入水和40%水合阱,搅拌冷却下滴加30%盐酸,温度控制在20℃以下,至PH值为6.2~6.4,投入顺丁烯二酸酐,缓慢升温至106~110℃,回流2小时,降温至5℃,过滤,滤饼用水冲洗至PH4.8~5.1,干燥即得,收率97%。青鲜素作用机理青鲜素经植物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到生长活跃部位,并积累在顶芽里。但不参与代谢。青鲜素在植物体内与疏基发生反应,抑制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破坏顶端优势,抑制顶芽旺长。是光合产物向下输送到腋芽、侧芽或块茎、块根里。青鲜素能抑制这些芽的萌发,或延长萌发期。青鲜素的分子结构与脲嘧啶类似,是植物体内脲嘧啶代谢拮抗物,可渗入核糖核酸中,抑制脲嘧啶进入细胞与核糖核酸结合。主要作用是阻碍核酸合成,并与蛋白质结合而影响酶系统。在生产中用于延缓植物休眠,延长农产品贮藏期,控制测压生长等。与2,4-D混合配制,可作除莠剂。
●
醛固酮原理以及作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醛固酮原理以及作用。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盐皮质激素家族),主要作用于肾脏,进行钠离子及水份的再吸收。整体来说,醛固酮为一种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再吸收作用的一种激素,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部分。 醛固酮原理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管腔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醛固酮作用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水盐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离子和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