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滇池水质进入拐点时期,主要污染因子浓度下降
2014-04-21 17:26:42
第三方平台
近年来,为治理滇池,各级有关部门规划在“十二五”投入420.14亿元进行治理,积极推进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昆明40位市级领导担任主要出入滇池河道“河长”,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使水质总体有所改善。
记者从海埂东码头乘船实地查看滇池治理情况发现,滇池水体透明度有所提升,往年此时的蓝藻聚集现象并未出现,水位比之前有所上升。“通过坚持不懈努力,2013年与2010年相比,草海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外海为中度富营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低3.2%,水体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26.5%。”滇池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潘家谷称,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突出“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建设”三大任务,全力推进、加大投入、多管齐下、强化管理,在连续4年干旱的不利情况下,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4年,昆明将完成大部分对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贡献较大的工程,包括二环路外排水管网完善工程70%工程量,以及所有规划内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年度完成38个项目、完成投资126亿元以上。到2015年,昆明市将通过完成投资达341亿元的100个滇池治理项目,使滇池湖体水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滇池湖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治理。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属长江水系内陆高原湖泊,地处长江、珠江、红河3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在上世纪60年代,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为Ⅱ类。1988年以后,水质整体变差,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环保
相关阅读:
●
仿生血小板实现体内人工凝结,提供肿瘤治疗新策略
●
劳保防护用品之眼面部防护用品如何选择?
●
突破:基于Ge的治疗材料可抑制肿瘤复发和伤口感染

近日,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的王雷等人根据自组装肽设计并制备了血小板样纳米颗粒(pNPs),其可以引发凝血并在血管中形成凝块,这是实现仿生血小板进行体内人工凝结的一大突破。 科研人员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设计了pNPs,pNP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形成凝血:首先,静脉注射pNPs原料靶向并结合血管中的内皮细胞(EC),并转变为活化的血小板样纳米纤维(apNFs),后者附着在EC上并提供新的结合位点。其次,pNPs进一步与形成的活化血小板样纳米纤维结合并组装。因为先前形成的活化的血小板样纳米纤维为连续pNPs活化和自组装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从而表现出扩增的自我组装并导致了人工凝块的形成。研究人员在具有丰富血管生成的荷瘤小鼠中进行了体内仿生凝血过程,证明了pNPs是安全的,而且在肿瘤血管中的良好靶向性和蓄积性,基于pNPs的人工凝块能有效地阻断血管,减少向肿瘤的氧气供应,可用于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另外,pNPs能够在目标区域内精准地递送各种治疗药物,比如短干扰RNA(siRNA),化学治疗药或肽药物以及造影剂等。这项研究为仿生材料用于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仿生血小板样纳米纤维模拟血小板,在体内实现人工凝血的功能在治疗肿瘤、血小板相关的功能性血管疾病具有巨大的潜力。参考资料:Pei-PeiYang,etal.Abiomimeticplateletbasedonassemblingpeptidesinitiatesartificialcoagulation,Sci.Adv.,2020.DOI:10.1126/sciadv.aaz4107

职业性眼外伤是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眼伤害类型,因此,生产劳动中眼面部防护至关重要。劳保防护用品中常见的眼面部防护有护目镜、面罩、护面屏等,本文将介绍如何眼面部防护用品的具体作用和选择时需要注意的因素。 首先,根据作业或环境相关的职业伤害风险来选择适合的、满足防护需求的眼面部防护具类型。造成眼伤害的原因有飞溅颗粒及碎片、工具及设备、粉尘、炙热颗粒物、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热辐射、液态或气态化学物品及生物性因素等。在电子、造船都行业常面对一般颗粒物冲击时,多使用防护眼镜进行眼面部防护。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物流运输、园艺、塑料加工等行业,存在粉尘、雾气弥漫及液体飞溅等伤害因素,多使用护目镜进行防护。而采矿、冶炼、焊接、重工等行业则主要使用面屏或焊接专用护目镜来预防冲击/飞溅面积较大、焊接光等因素对眼面部的伤害。 另外,选择眼面部防护用品时要注意佩戴的舒适度,即考虑用具与眼、面部的贴合度、佩戴的便捷性等因素。比如,眼睛框架要符合脸部结构和线条,避免侧面漏光,避免作业时脱落或晃动等。 最后,根据环境和防护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眼面部防护用品。元素商城作为专业的科研一站式采购平台,可提供多种知名品牌的性能优良、品质可靠的劳保防护用品,包括护目镜、防护面屏、面罩等眼面部防护用品。比如3M护目镜、3M防护面罩,霍尼韦尔防化防护面屏等,可为企业、个人提供全面的防护,降低职业职业伤害风险。相关链接:护目镜、面罩、面屏

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手段仍以手术为主,而肿瘤外科手术存在肿瘤复发和伤口感染两个挑战。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克服以上两个挑战的新疗法,近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杭州师范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锗烯的治疗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和伤口感染,为肿瘤外科手术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治疗策略。锗是人体中广泛使用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健康和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潜在的医学价值。锗烯(Ge)是一种由锗衍生的二维材料,类似于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出色的导热性。先前的研究表明,2D锗烯是用于光热疗法的优秀光热剂,但其生物医学的应用有待开发。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通过测试发现基于锗烯的纳米片具有高达112.5%的阿霉素负载能力,首先证明了其可以作为载有大量化疗药物的药物递送平台。另外基于Ge的药物递送平台还可以在肿瘤部位实现低pH响应和近红外(NIR)控制的药物释放。NIR辐射改善了药物的肿瘤渗透性,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手术前用于荧光,光热和光声成像引导的治疗具有优异的治疗诊断性能。另外,研究人员探讨了锗烯材料在术后治疗方面的潜力,证明了Ge与由琼脂糖和壳聚糖组成的水凝胶结合用于术后伤口,可加速伤口的愈合。基于Ge的纳米片(NSs)在智能外科手术辅助治疗策略上的概念验证应用,该策略可有效抑制手术切除肿瘤后的肿瘤复发和伤口感染。参考文献:ChanFeng,etal.Germanene-BasedTheranosticMaterialsforSurgicalAdjuvantTreatment:InhibitingTumorRecurrenceandWoundInfection.Matter,2020.DOI:10.1016/j.matt.2020.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