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TR活检纳入临床检验目录
2013-09-12 12:37:08
第三方平台
来源:腾讯网2013-9-12
人血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临床检测技术近日通过国家临床检验中心评价,被纳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
北京大学药学院曾慧慧介绍,TR活性检测是对人体异常增生活性水平进行评价的一项新技术,可实时检测异常增生活跃程度。由于不可逆恶性增生是肿瘤的重要特征,在癌症的早期阶段该值就会明显升高,因此,TR检测可作为一种肿瘤早期预警技术,在TR值升高时,医生和患者可采取各种早期干预手段,该检测也可用于防癌体检。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广州石化推进全员优化,实现创效逾2亿
●
广州石化气分装置液化气加工量创新高
●
生物医学: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奇的自抗性机制

最近几年,广州石化在加强管理和专项优化方面进步显著。广州石化把效率和效益放在第一位,去年,广州石化累计实施了138个优化方案,为单位创效2.09亿元。
为加强优化管理,推进全员、全过程优化,广州石化每月动态设定“效益重点控制目标”,对完成目标的单位进行奖励,保公司月度利润目标的实现;二是将优化创效兑现奖从去年的年度兑现调整为月度兑现,提高各单位优化积极性;三是召开周优化会,动态分析市场热点和生产热点、难点开展优化,集思广益,制定优化措施。
一是持续做好原料、装置加工方案、产品结构、动力成本等日常优化工作。根据最新原油市场价格和产品预测价格,每周对常用原油进行性价比测算,做出原油性价比排名,为原油采购提供依据,通过在实际采购中尽量争取性价比靠前的原油,既提升效益,也控制了原油成本。通过测算蜡油进两套催化和加氢裂化的效益比较,综合考虑尾油进化工和进催化加工的差异、外购蜡油加工效益等因素,动态调整几套装置的负荷分布,实现效益最大化。今年一、四季度择机采购了6.07万吨蜡油增产成品油,创效1400万元。
二是专项优化攻关,解决生产经营瓶颈。5、6月炼油Ⅱ系列大修期间,针对氢气瓦斯难平衡、柴油总产量远大于总加氢能力的困难,反复进行9次模拟测算,召开5次优化会,最终实现增产国Ⅲ柴油59516吨,增产航煤39189吨,合计创效2870.05万元。利用RSIM模型模拟低负荷生产操作参数,指导重整二实现超低负荷生产,解决了瓦斯氢气平衡问题。
利用RSIM模型模拟测算,对闲置的气分一装置进行改造,成功产出纯度在98%以上的戊烷发泡剂,扭转消费税新政对轻质C5生产经营不利局面。截至11月,已生产戊烷发泡剂4.11吨,创效2412万元。利用RSIM模型对气分二和气分三进行生产优化操作调整,成功地突破生产瓶颈,提高负荷3吨/小时,实现丙烯全部回收和富含丙烯液化气降库。
广州石化的努力取得了卓然的成就,为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达成了不小的进步。

去年,广州石化拼生产、抓效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并在很多方面完成了较快较好的进步。2013年也是广州石化三套气分装置在投产以来,在生产运行调整、操作优化等方面的进步最快的一年。
为提升拔头油的价值增创效益,广州石化依靠自身力量,将闲置的1号气分装置进行改造,用以加工重整拔头油,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戊烷发泡剂。尽管年初已产出合格的戊烷发泡剂产品,但生产不太稳定,产品合格率、收率较低。经过持续优化调整,不断攻克操作瓶颈,9月份以后,装置平稳率、质量合格率、产品收率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尽”重整拔头油。全年共生产戊烷发泡剂4.84万吨,增创效益近3000万元。
为充分利用公司的轻烃资源,多产高附加值产品,2号气分装置从去年5月停工大修后,利用装置的富余能力,掺炼全部焦化液化气,这与装置原设计的催化液化气的组成差别很大。为确保掺炼工作的顺利进行,技术人员在充分调查、理论分析、比较焦化液化气组成的基础上,结合装置实际制定出《2号气分装置掺炼焦化液化气操作优化方案》,装置管理人员每天及时了解操作参数、查看产品质量分析数据,指导装置生产操作,并根据掺炼焦化液化气生产的实际,不断摸索、优化部分操作参数,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及时组织力量攻关,确保了装置的生产平稳。2013年,共掺炼焦化液化气近8.1万吨,回收精丙烯近7900吨。
去年4-5月间,广州石化炼油部分装置大修期间,3号气分装置的加工负荷仅有50%,比设计最低负荷还低10%,多台机泵出现振动偏大现象。装置管理人员及时制定《3号气分三装置低负荷运行特护方案》,确保了装置超低负荷期间的生产平稳。10月以来,随着炼油加工总量不断攀升,液化气产量大幅上升,装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断优化操作、深挖装置潜能,通过采取精馏塔降压降温操作、塔顶实行过冷回流、优化直供料流程稳定进料量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2、3号气分装置的高负荷稳定运行,确保了液化气原料的充分利用。
去年,气分装置在严格的管理、精心的操作、持续的优化的进行下,找到了装置生产的最佳平衡点,运行良好。全年2、3号气分装置一边实现了液化气加工量创新高,同时精丙烯合格率、拔出率也取得了历史第一的成绩。

世界上具有优异的结构和活性的天然产物是大自然进化的成果,但是,合成一些高活性化合物的同时,又要避免一些伤害极为关键,这些伤害主要是对宿主可能造成的自身伤害。所以宿主生物必须进化出多种自抗性保护途径(如外排泵把化合物排到细胞外面,化学修饰或屏蔽化合物减毒,对作用靶体的多拷贝、修饰或修复等)。
谷田霉素(Yatakemycin,YTM)是一类高活性的DNA烷基化试剂(IC50为3pM),典型的结构特征是吡咯吲哚环上的环丙烷结构。其生物活性源于分子与DNA双螺旋的小沟中畗含AT区域的识别,进而三元环活性中心对腺嘌呤A碱基发生DNA烷基化修饰引起DNA链断裂。
研究表明,该家族化合物不仅可以对游离的DNA双螺旋发生烷基化修饰,还可以高效地对核小体颗粒中的DNA进行烷基化修饰,甚至是几乎全部被组蛋白包围的DNA。因此这类化合物的产生菌如何保护自身的DNA,如何避免烷基化损伤,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功利课题组在克隆YTM基因簇、提出生物合成途径的基础上(J.Am.Chem.Soc.,2012,134,8831-8840),通过体内基因敲除、互补、异源表达及体外生化研究,发现了第一例来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糖基水解酶YtkR2参与的碱基剪切修复机制,其生理功能是参与YTM的自身抗性机制,从而保护产生菌免受YTM这一高活性DNA烷基化剂自身的伤害;与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任小课题组合作,通过计算机同源建模的方法模拟了酶(YtkR2)-化合物(YTM)-DNA的三元复合物结构;以此为指导对参与识别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了系统突变研究,揭示了参与产物释放的关键疏水空腔对酶功能的影响(Angew.Chem.Int.Ed.2012,51,10532-10536)。这一独特机制的发现也引起了同行关注(Nat.Chem.Biol.2012,8,873)。
所以,一类独特的糖基水解酶在抗肿瘤抗生素谷田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中被课题组发现了,水解被抗生素烷基化修饰的碱基构成了它的生理功能,因抗生素造成DNA损伤可以被它启动碱基剪切修复机制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