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节约有道——新型柔性碳纳米管芯片问世
2014-05-05 17:05:55
第三方平台
碳纳米管芯片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导电率,是取代硅芯片来生产柔性电子设备的一种理想方案。但硅芯片能够承受电源波动,碳纳米管芯片的可靠性却会受到一定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发了一种工艺,首次可研制出能与硅芯片一样承受电源波动且能耗低的柔性碳纳米管芯片,使其具备可靠性和节能性。该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斯坦福大学研发出的这一过程也可以应用于硬性碳纳米管,并且在精确性方面优于现有的使硬性碳纳米管能承受电源波动的其他方式。不过,斯坦福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是有望作为可弯曲电子设备基础的柔性碳纳米管。
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材料,碳纳米管面对塑料正奋起直追。斯坦福大学的方法使其离商业化更近了一步,并且在性能、可靠性、能耗方面优于塑料电路。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纳米材料
相关阅读:
●
《自然》:两种候选寨卡病毒疫苗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效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美国和巴西研究人员2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两种候选寨卡病毒疫苗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能有效保护小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有望成为可临床应用的寨卡病毒疫苗。 候选寨卡病毒疫苗动物实验分析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以及巴西圣保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两种候选疫苗进行了动物实验分析。这两种疫苗中,其中一种是基于寨卡病毒遗传编码片段来研制;另一种是将寨卡病毒灭活后制成。候选寨卡病毒疫苗动物实验有效研究人员发现,两种疫苗都只需在小鼠身上注射一次就能保护它们免受从巴西东北部地区获取的寨卡病毒样本感染,这些小鼠体内都产生了能够辨识寨卡病毒特定蛋白的抗体,抵御病毒的程度也与它们体内这些抗体数量多少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候选疫苗的临床试验可能会在未来数月内开展,主要是检测它们用在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并观察人体注射疫苗后对病毒形成的免疫力能持续多久。报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学者丹·巴鲁什说,这些候选疫苗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的不错效果“希望能够激励和推动全球研发寨卡病毒疫苗的进程”。世界卫生组织已认可国际科学界对寨卡病毒达成的共识,即寨卡病毒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其他神经障碍的病原体。
●
研究团队首次系统跟踪到氦气的新储藏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团队首次系统跟踪到氦气的新储藏。探矿者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氦气,这对制造核磁共振(MRI)扫描仪以及让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工作都非常重要。 氦气供应量短缺世界上最轻的气体——氦气的供应量一直有所短缺,导致有人呼吁禁止将其用于诸如热气球等领域,从而减少相关的能源消耗,以供科学和医疗使用。现在,一个研究团队首次系统地跟踪到蕴藏着大量氦气的新储藏。新发现的储藏位于塔桑尼亚东非大裂谷之下,其储量可填满60万个奥林匹克泳池。“此前尚未有目的的寻找过氦储藏。”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该团队共同负责人ChrisBallentine近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戈尔德施米特地球化学会议上说,“此次发现将很有可能调查到类似的系统,发现更多的氦气储藏。”氦气的应用氦气可在医疗以及LHC工作中用作制冷剂,美国宇航局(NASA)则将其用作火箭燃料。氦气还有其他若干种用途——包括新式热气球,但其在地球上的储量却在下降。“按照当前的使用速率,所有已知的氦储量可能到2030年或2040年就会被耗尽。”Ballentine说,此次的发现将会给人们提供更多使用氦气的时间。地球上所有的氦气都是由自然放射元素的衰变形成的,比如铀和钍,这些元素被困在古地壳岩石中长达数百万年。而此前的发现都是出于偶然。氦气新储藏Ballentine的团队根据地质线索在塔桑尼亚鲁夸区的盆地中发现了这些新储藏。“就像寻找石油矿藏一样,我们在寻找标志氦气的生油岩层以及能够困住气体的地质结构。”Ballentine说。该团队估计,新储量中包含大约15.2亿立方米的氦气,足以填充120万个MRI扫描仪,是每年氦气消耗量的7倍。
●
“限塑令”实施效果欠佳 三方面破解塑料污染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限塑令”自实施以来,已长达八年,但是效果不佳,一系列因素导致了“限塑令”的实施困境。比如,塑料购物袋方便、实用、廉价,其使用性能与现代快捷生活方式吻合,已完全被社会接受;替代产品开发缺位,要么价格高,没有竞争优势,要么实用性不强,与需求还有差距;环保宣传普及没有做到位,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监管主体责任不清,“限塑令”虽然规定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但是没有明确这一政策的实施由哪个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负责;政策导向出现偏差,塑料袋的价格相对购物量来讲往往微不足道,并没有起到杠杆作用,消费者付费后认为使用塑料袋心安理得。 塑料污染是什么塑料污染又叫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破解塑料污染推进“限塑令”制定“限塑令”的目的无可厚非,但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公众自觉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是不现实的,需要循序渐进,加强引导,明确责任,疏堵结合。首先,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已成为一种消费习惯。落实“限塑令”,就是要因势利导,从改变这种消费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从长计议。要从娃娃抓起,做好基础教育,用小手牵大手。从农贸市场抓起,倡导责任意识,用减量化落实“限塑令”。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长抓不懈,让“限塑令”走进家庭,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其次,做好替代产品科研开发。“水可使无滥,但不可使无流”。塑料袋经济、廉价、实用,如果没有替代产品,落实“限塑令”谈何容易。事实证明,落实“限塑令”,只靠堵是难以落地的,需要认真做好疏的工作。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做好塑料袋替代产品科研开发。政府、高校和科研部门要立项做好相关基础性科研开发。第三,落实“限塑令”主体责任。“限塑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但政府必须明确“限塑令”的主要责任部门,这样才能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主要责任部门牵头,将相关职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政府督察和主要责任部门共同考核相关的职能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才能摸清楚“限塑令”难行症结所在,以便及时调整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