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国市场化学试剂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2014-05-05 17:06:17
第三方平台
化学试剂应用很广,计划涉及各个领域,工业、农业、商业、卫生、天文、地质、公安、国防、教育、科研等各行各业无不用它。而且化学试剂用量小,就以作试剂用的“三酸”(硫酸、盐酸、硝酸)中用量最大的硫酸而言,每年也不过数千吨,其余二酸及氢氧化钠、乙醇等仅数百吨,很多试剂的用量只需数公斤,有的甚至只要几克。
化学试剂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品种多;质量要求严;应用面广;用量小;更新快。目前世界上生产化学化学试剂的品种有2万多种;各种试剂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高新科技领域使用的化学试剂一般都为高纯度,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导纤维材料及有关的试剂,它们的杂质含量只允许ppb极。
国民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迫切需用化学试剂,因而化学试剂工业在我国逐步形成,已有七个生产基地,能生产16大类,6700多种化学试剂。几个重要化学试剂门类得到了开发如在分析试剂方面,除增加更多的基准和标准试剂外,还开发了有机特效灵敏试剂的新品种;在高纯试剂和高纯物方面已能批量多种纯度达6个9的试剂,及多种发光材料、无机和有机闪烁材料;在生化试剂方面已能生产氨基酸、醣类、核酸、酶、生物碱、生物染色剂等500余种试剂;在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生产方面亦已进行了大量的开拓研究工作,并可提供近200种的试剂,正在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试剂和专用试剂。我们化学试剂工业技术有一定水平,但尚不能满足客观需要,与世界先进水平亦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试剂
相关阅读:
●
PNAS:神经传递领域新突破
●
中美科研团队开发纳米材料口罩 可全天高效杀菌
●
《物理化学杂志C》研究揭示钾掺杂三联苯高温超导体微观结构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神经传递领域新突破。最近,来自Buffalo大学上瘾机制研究所(RIA)的高级研究员SamirHaj-Dahmane博士最近发现了神经递质到达大脑靶点部位的分子机制,该发现或许有助于针对焦虑症或其它负面的大脑功能提供新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RIA以及StonyBrook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一种叫做FABP5(fatty-acid-bindingprotein5)的蛋白质对于调节内源性大麻酚类物质到达神经元受体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项由Haj-Dahmane领导的研究得到了NIH以及SUNYREACH的支持。内源性大麻酚类物质是大脑天然产生的脂质分子,能够调节很多生理以及行为功能,例如情绪调节、压力调节、痛苦调节、活动能力调节以及认知能力调节等等。从大脑细胞中释放之后,内源性大麻酚类物质需要通过液相的环境到达其受体附近并导致后者的激活,从而产生生理学效应。 "40年来,我们一直不清楚这些脂质分子之如何通过水相的环境到达特异的靶点的",作者说道:"我们的研究表明FABP5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原件"。这一发现对于目前理解内源性大麻酚类物质的功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是由于其对于各种生理以及心理精神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随着我们对内源性大麻酚类物质的治疗潜力的兴趣不断增高,FABP5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热门,我们或许能够靶向该分子起到治疗神经紊乱以及心理紊乱等症状"。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美科研团队开发纳米材料口罩,可全天高效杀菌。中美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可高效、全天候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纳米材料,有望用于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有效避免传染病疫情暴发。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东华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上介绍说,他们开发的这种纳米纤维材料不仅耐用、透气性好,还可以像太阳能电池一样,在日光下产生抗菌活性,并储存部分活性,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保持抗菌能力。论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研究员斯阳对新华社记者说,传统光抗菌材料在黑暗条件下会失去抗菌功能,而新材料采用“苯甲酮-多酚酸”协同光敏结构,在光照激发条件下可发生分子结构重排,把抗菌活性存储起来,并在黑暗条件下缓慢释放。斯阳说,这一纳米纤维材料仅200纳米的细小直径不仅能有效拦截细小病菌,同时还增大了光抗菌反应的接触面积。研究人员说,针对流感、埃博拉等通过飞沫传播的病毒,普通防护口罩只能拦截而不能将其杀死,容易导致后续的交叉感染。新材料表面的协同光敏结构可产生杀菌活性氧成分,快速破坏细菌膜结构,还可导致病毒蛋白外壳变性失活,杀灭效率均高于99.999%。实验结果表明,传统光抗菌材料需要5到10小时达到的杀菌效果,新材料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在阳光照射下,后者可在30分钟和60分钟内杀灭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达99%以上,杀灭T7噬菌体病毒则只需约5分钟。研究团队正准备开发基于纳米纤维和无纺布多层复合的抗菌产品,提升现有防护口罩的性能。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揭示钾掺杂三联苯高温超导体微观结构。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钟国华通过研究确立了KxC18H14的微观图像,并揭露了其晶体结构和电子特征。相关成果以StructuralandBondingCharacteristicsofPotassium-DopedpTerphenylSuperconductors(《钾掺杂p型三联苯的结构和键特征》)为题,发表在《物理化学杂志C》上。 钾掺杂的p型三联苯(KxC18H14)是潜在的室温超导体。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120K以上的超导电性,但其微观晶体结构和电子特征并不清楚。为此,钟国华及其合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KxC18H14的热稳定性、晶体结构、电子和磁性性质。结合形成能、键特征和XRD结果,研究指出该超导相的掺杂浓度应该被束缚在x=2到3范围内。对于少量电荷转移发生时,相邻苯环间的扭转力促使体系稳定在反铁磁基态;而随着电荷转移量的增加,体系展现了非磁性特征。费米能级处能带结构的多样性暗示了该超导电性的驱动机制是复杂的。这一进展对于了解这一新的超导相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联合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