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DNA修饰可控制个体恐惧感
2014-05-16 17:21:53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对许多人来说,类似乘坐飞机或看到蜘蛛在地板上爬过这样的经历,并不只是简单地导致心跳加速和手心出汗,而是已经成为严重的恐惧症,能带来沉重的焦虑。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的论文指出,他们或许发现了通过 DNA 修饰来控制个体恐惧感的方法。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大脑研究所(QBI)的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家 Timothy Bredy 博士称,研究团队阐明了如何缓解与恐惧相关的记忆,特别是在恐惧症或创伤后精神压力障碍的病例中。
Timothy Bredy 博士称,他们已经发现了与消除恐惧有关的基因调控新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抑制性的学习过程,当无需做出反应的时候,这一过程对于控制个体的恐惧至关重要。 Bredy 说:“基因运作的方式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能随着我们每天的生活经验而改变,与情绪有关的事件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通过了解在不改变内在序列的前提下改变 DNA 功能的机理,可以为未来开发与恐惧相关的焦虑症靶向疗法提供依据。 Bredy 说:“通过新型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模式对基因实施靶向作用,选择性地加强消除恐惧的记忆,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
研究团队中的博士生 Xiang Li 说,恐惧消除是个体快速行为适应的一个明显例子。恐惧消除过程中的障碍与焦虑症(恐惧相关的)的出现具有密切联系。 Bredy 博士称,该研究首次综合分析了 DNA 修饰如何影响恐惧的消除。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哈佛大学的学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美国科学院院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DNA
相关阅读:
●
我国农药精细化工中间体发展前景广阔
●
塞卡病毒在美洲流行,呈爆发式增长
●
PNAS:日本科学家发现lncRNA可调节蛋白稳定性促进结肠癌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是世界农药精细化工中间体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中1,2,4-三氯苯,邻甲酚,邻苯二酚,壬基酚是最重要的农药中间体。1,2,4-三氯苯主要应用于农药麦草畏、杀螨砜、五氯酚钠、五氯酚等的合成;邻甲酚主要用于高效除草剂的合成;邻苯二酚是重要的低毒高效新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呋喃丹、残杀威、乙霉威的中间体;壬基酚是一种多用途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农药乳化剂;间甲酚主要用于合成农药杀虫剂。
农药精细化工中间体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逐步加强了对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国际市场上高纯度1,2,4-三氯苯需求旺盛。另外,由于林丹的禁止和限制使用,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的三氯苯原料日益减少,有机氯产品的生产也逐渐减少,也导致了目前全球三氯苯,特别是高纯度的1,2,4-三氯苯供应紧张。这些因素都给我国1,2,4-三氯苯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很好机遇。
由邻苯二酚生产的新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呋喃丹、残杀威、乙霉威等,由于毒性低,效果好,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的家庭害虫和仓储害虫防治药剂中的优良品种,市场需求会也在逐渐增多。
壬基酚是烷基酚中的最大宗产品,具有良好的去污、润湿和渗透、分散、增溶乳化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农药乳化剂,是石油化学工业和有机合成工业中最重要的中间体。而对间甲酚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年均8%~10%的水平,发展速度稳定。
精细化工产品的优点
另外,由于精细化工具有功能化,高性能化,专用花,高附加值化的优点,是一项低碳,环境友好的工艺,是实现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条总要路径,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对精细化工农药中间体行业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因此,我国精细化工农药中间体行业在受到市场需求增多和政府鼓励发展的双重有利影响下,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去年,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3个南美洲国家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发现了多例寨卡病毒(Zika)感染。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
塞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和黄病毒科内的其它病毒一样,寨卡病毒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为正链RNA病毒。与它最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在人类中,它会导致称为兹卡的轻微疾病。兹卡疾病,或又称为兹卡发热,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仅仅发生在赤道附近非洲和亚洲的狭长地带。
寨卡病毒可以由白天活跃蚊子传播。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研究表明,塞卡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外在潜伏期约为10天。该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目前来说,该病毒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科学家的假设是,zika病毒开始时会感染树突细胞近核的部位,随后扩散到淋巴结和血液中。一般的,黄病毒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中复制,但zika病毒的抗原已被发现被感染的细胞核中。
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感染该病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斑丘疹,发热、全身乏力、红眼病和关节痛。开始时,会有轻度头痛,并逐渐发展到斑丘疹、发烧、背部疼痛。两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三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至今仍然没有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
塞卡病毒与小头症
值得庆幸的是,迄今为止,寨卡发热一直是相对温和的疾病,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症状,无死亡案例。但其真正的潜在威胁在于,这个病毒真正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还不为人知。但考虑到行该病毒从神经细胞开始侵入,可能会对人类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数据表明,在怀孕期间有寨卡病毒感染母亲,她的新生儿畸形的风险会增加。就从去年以来,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个病毒感染孕妇后,可能会导致胎盘感染,并进一步可导致胎儿畸形和脑损伤。然而,这个怀疑并没有得到证据支持。
塞卡病毒愈加活跃
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卡森林的一只恒河猴在上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首次在尼日利亚从人类身体上分离出来。从1951年到1981年,在一些非洲国家,如乌干达、坦桑尼亚,埃及、中非共和国、塞拉利昂和加蓬,以及亚洲部分国家,包括部分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印尼,均出现了人类感染寨卡病毒的案例。
在2007年4月,非洲和亚洲以外的第一次爆发发生在加罗林群岛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其特点是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最初被认为是登革热。随后,科研人员从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血清样品中,检出了含有寨卡病毒的RNA。后来该地区有49例确诊病例,59例未经证实,不住院,无死亡。美国自2007年起,也有接近30例塞卡病毒报告。
在2014年,该病毒的传播为,向东横跨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然后到复活节岛,并在2015年到达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现在被认为正处在大流行的阶段。从2014年到2015年,巴西出现多例塞卡病毒感染,感染案例呈现大流行趋势。如从2014年到2015年,巴西塞卡病毒案例数量呈指数式增长。至2015年12月,南美洲多国均有塞卡病毒案例报道。2016年1月,美国出现首例与塞卡病毒关联的新生儿小头症。
南亚国家新加坡近期正处登革热高发期,根据海峡时报的报道,新加坡这时候对于塞卡病毒也毫无免疫力。至今已经发行了两例塞卡病毒的报道,这使得登革热加上塞卡病毒的组合拳结结实实打到这个南亚国家的痛处。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许多长非编码RNA在人类癌症中出现失调,并且在肿瘤发育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一步来说,许多lncRNA能够通过将染色体重塑复合体招募到基因组特定位点或控制转录以及转录后过程调节基因表达。
lncRNAlncRNA的作用
在最近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发现一种lncRNA可以通过调节蛋白质泛素化促进蛋白质稳定,进而保证癌细胞存活和成瘤能力。
在近几年的生命科学研究中,非编码调控RNA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RNA不仅只承担遗传信息中间载体的辅助性角色,也更多地承担了各种调控功能。人们对于lncRNA的认识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基因组印记以及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内运输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而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对于lncRNA作用范围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lncRNA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做UPAT的lncRNA对于结肠癌细胞的存活和成瘤能力非常重要。研究表明UPAT能够与表观遗传因子UHRF1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干扰其泛素化过程使其保证稳定。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UHRF1能够上调两个参与结肠癌细胞存活的关键基因的表达,这两个基因分别是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和Sprouty 4。
这项研究表明该lncRNA能够调节蛋白质泛素化以及降解过程,在维持肿瘤细胞存活和成瘤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表示UPAT以及UHRF1或将成为结肠癌治疗的新分子靶点。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