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材料物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2014-05-19 16:32:55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材料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就业前景和方向:毕业生适宜到材料相关的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及新材料
相关阅读:
●
材料科学:纳米时代与纳米科技
化学词典为您介绍纳米时代与纳米科技。信息时代的特征性材料是硅,按历史学家的论法,与石器时代相对,当代应该叫硅器时代。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1957年发明了集成电路,硅器件集成度(单位面积硅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如果有一天,集成度无法继续提高,我们会坐视困在硅中吗?在集成电路发明近50年的时候,科学界认为硅的极限一天天浮现,碳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最大。碳纤维、纳米碳管作为碳器时代的先锋,已经崭露头角。随着碳器时代的来临,纳米时代也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纳米技术的发展
纳米技术在总体上对社会的冲击将远比硅集成电路大得多,因为它不仅在电子学方面,还可以用到其他很多方面。有效地产品性能改进和制造业方面的进展,将在21世纪带领许多产业革命。
纳米科技介绍
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nm)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科学和技术。它是在80年代末逐步发展起来的交叉、前沿学科领域。纳米科技将大大拓展和深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人们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制造材料及器件,导致信息、材料、能源、环境、医疗与卫生、生物与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革命。纳米科技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并可能带动下一次工业革命,成为21世纪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
聚氨酯材料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化学词典为您介绍聚氨酯材料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大量的研究表明,聚氨酯是环氧树脂胶黏剂理想的增韧剂,其混溶性好,而且添加方式多样。
聚氨酯材料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内在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用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虽能有效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但固化温度高,固化产物的热变形温度低;
其次,国内研究的多是共混、互穿或半互穿网络改性物,仅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无溶剂产品,而国外研究的多是溶剂型产品;
同时,国内的增韧方法几乎都是以牺牲改性体力学性能为代价,难以使环氧树脂的韧性和强度同时提高。
聚氨酯材料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是品种少、数量少、性能差。今后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发展方向是高强度和快速固化。
同时还应寻找新的原料和制备方法,使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使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真正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
侯德榜与《纯碱制造》:被渲染的和被冷落的
侯德榜与《纯碱制造》,侯德榜(1890~1974),又名侯启荣,字致本,福建闽侯人。与永利制碱公司创始人范旭东并称为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身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侯氏碱法”。而真正使他扬名国际学术界的“侯氏碱书”,却长期被冷落在历史的角落。 “侯氏碱法”最初试验于1939年。那一年,这位永利公司的工程师,专程到德国购买一种名为“察安”的治碱专利。
南开大学《侯德榜》
南开大学1986年出版的《侯德榜》一书,这样描述这位中国科学家在谈判中所受到的“侮辱”:德国厂方东挡西遮,虚与委蛇,尤其涉及技术之处,均讳莫如深;除了以高价刁难,还提出无理要求,诸如“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得在东北三省出售”等等。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让“大义凛然”的侯德榜难以接受。众所周知,当时东北三省已经被日本侵占,德国的条件无异于公然否认中国领土主权。
据书中描述,义愤填膺的侯德榜在激动之后反倒平静了下来。他深沉地发誓:“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同样地,《纯碱制造》这本“侯氏碱书”,也是在一片爱国热情中诞生。自从永利牌“红三角纯碱”诞生后,侯德榜深感于“在洋人垄断下技术创新的艰难”,为了“发扬炎黄子孙兼善天下的风格”,他决定撰写一本专业书籍,将十年苦战所得的治碱经验公布于世。如此这般的民族情怀笔调几乎贯穿于侯德榜的各种传记。一位化学史研究者,得知记者要写侯德榜,首先便建议去读国外编著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因为其中的有关评价和史实,没有蒙上这样的色彩。
侯德榜:侯氏碱法
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叶青,在对中国近代治碱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正是这样的语境下,“侯氏碱法”的历史地位某种程度上被国人过分渲染了。
据这位化学史博士生考证,“侯氏碱法”的初期试验,原本是在香港、上海和纽约三地进行。但在国内不少教科书里,试验地点被突出为既无设备又缺原料的四川,那是永利公司抗战时期迁移的所在地。不仅如此,这一治碱方法原本由永利公司自身命名,但在国内不少公开资料中,却被有意无意地误读成由国际化工界命名。侯德榜1935年荣获中国工程学会第一枚荣誉金牌,也被归功于“侯氏碱法”的创立,而事实上,仅从时间上判断即可得知,这两者完全没有关系。与这种渲染相对应的,却是另一项学术造诣《纯碱制造》的被冷落。
侯德榜与《纯碱制造》
这本出版于1933年的英文著作,一经问世即被美国《科学》等权威杂志报道。直到2004年,书中的观点还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引用。
但在国内学术界,这本“侯氏碱书”却遭到了冷遇。传记《侯德榜》一书,对这本专业著作只用了十多页来介绍,而那套治碱方法,则占据了数十页的篇幅。在SCI的检索中,也没有一篇中国作者的论文引用《纯碱制造》。
属于同一个人的成果,占据了同等的学术地位(甚至于《纯碱制造》更高一些),为何面临不同的境地?叶青将个中原因归咎于“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不平等地位。她分析认为,“侯氏碱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充分满足了国人急功近利以求强国的愿望,而“侯氏碱书”所反映的科学与学术精神,却向来不为国人关注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担任化工部副部长等职位,这些身份也或多或少使得“侯氏碱法”荣登至高地位。一些当事人说,当时的教科书对于其他治碱方法“拼命地贬低”。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化工企业都开始推行这种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治碱方法。
而事实上,“侯氏碱法”由于工艺复杂等原因,更适合应用于大型企业。据说,当时匆忙成立的数十所化工公司中,一部分由于不堪重负而不了了之。
这恐怕是侯德榜本人始料未及的。在叶青掌握的侯德榜与友人的通信中,这位前辈表达了对这种“一边倒”式跟风的担忧。可惜直到他去世6年后,这种错误导向才在化工部的内部会议上得以纠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研究过这些掌故后,叶青不禁感叹:“如果国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注重器物和技术层面,那么我们的强国之路就非常之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