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中国首次实现新型深紫外激光
2014-05-26 13:56:08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在“十二五”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先进激光材料及全固态激光技术”主题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深紫外激光器及人工晶体关键技术”课题取得重大进展,于近期通过了课题技术验收。
深紫外激光由于波长短、光子能量高,因而在高分辨率成像、光谱应用、微细加工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获得实用化、精密化的深紫外光源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我国在深紫外晶体材料和激光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但随着应用的发展,急需更高性能的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DUV-DPL),如更高功率、更窄线宽。
该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功率、窄线宽177.3nm深紫外激光输出,解决了大尺寸KBBF族深紫外晶体生长、优质KBBF-PCT器件研制、高效深紫外倍频技术、窄线宽深紫外激光产生技术等关键问题,KBBF晶体厚度突破4mm。该课题完善、巩固了我国拥有的深紫外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填补了直接倍频产生高功率、窄线宽深紫外激光的空白,扩展了深紫外激光可实用化、精密化应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光电材料
相关阅读:
●
《PLOS医学杂志》多吃新鲜水果可减少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
《实验医学杂志》研究发现额外服用抗氧化剂有风险
●
科学家研究新成果: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剔除小鼠艾滋病病毒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多吃新鲜水果可减少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美国时间4月11日,《PLOS医学杂志》(PLOS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与极少吃新鲜水果的人相比,经常吃新鲜水果的人罹患糖尿病以及糖尿病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降低。该报告的研究数据来自自英国牛津大学及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的共同协作,在中国开展的涉及50万人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水果对于糖尿病的影响研究据项目中方负责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介绍,虽然富含新鲜水果和蔬菜的饮食对健康的益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水果对糖尿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影响,全球的研究证据还非常有限。新鲜水果富含微量元素(比如钾)、膳食纤维、抗氧化剂和其它各种对身体有益的活性物质,而且不含或只含有少量的钠或脂肪及热量。但是水果中所含的具有甜味的糖分,使人们担忧水果的摄入对糖尿病可能有一定的危害(比如使血糖控制更困难)。在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的中国以及许多其他亚洲国家,人们的这种担忧尤为明显。据悉,科研人员从中国10个不同地区招募了50余万名年龄35-74岁的成年人,采用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等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常规死亡报告系统及住院记录,了解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经过七年的追踪随访,研究共观察到了近1万例新发糖尿病。此外,在加入研究时已经患有糖尿病的3万余名调查对象中,共观察到1万多例各类血管并发症以及3400例死亡事件。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与新鲜水果摄入水平的关联性。在基线调查时,约有20%的研究对象每天都吃新鲜水果(主要为苹果、桔子等)。此外,约有6%的人从不或极少吃新鲜水果。糖尿病患者中不吃水果的比例为无糖尿病者的3倍(19%比6%)。和从不或极少吃新鲜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新鲜水果者七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下降12%。而在基线时已患糖尿病者中,新鲜水果的摄入也显示出明显的健康益处,每天摄入100克新鲜水果可以使糖尿病患者中的总体死亡率降低17%,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等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降低13%,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眼病等小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降低28%。水果对于糖尿病具有保护作用针对该研究的结论,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第一作者杜怀东博士说:“这是全球首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同时证实新鲜水果摄入与糖尿病发生以及发展的保护性关联作用,分析时调整并控制了一系列其它因素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主要作者陈铮鸣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将为现有的(包括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指南,在倡导提高新鲜水果摄入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如果这些保护作用代表因果关系,那么这对进一步改善中国及其他地区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李立明认为:“大多数中国成人只吃新鲜水果,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更多的摄入加工水果或果汁。这可能部分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研究能得出比较清晰而明确的水果保护作用的结果。”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发现额外服用抗氧化剂有风险。广告中抗氧化剂常常是延缓衰老、青春永驻的代名词。但事实并非如此,已有研究显示,对于肿瘤患者,抗氧化剂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鲁林荣教授课题组则从免疫学角度发现了抗氧化剂的“副作用”,他们最新研究提示,补充摄入抗氧化剂存在促进自身性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风险。 抗氧化剂对自身性免疫疾病的风险据《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长期服用抗氧化剂的功效尚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据,相反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抗氧化剂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不适合肿瘤病人。而鲁林荣课题组的最新发现,是第一次提示了抗氧化剂对于自身性免疫疾病的风险。鲁林荣教授长期从事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特别关注一类叫做T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其中Th17细胞是科学家在2005年新发现的一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7细胞在维持肠道稳态、抵抗胞外细菌、真菌感染的宿主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手指上划破一个伤口,外界的细菌、真菌就会入侵人体,为了抵御这些入侵或感染,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通过炎症反应来将入侵者‘清理’出去。伤口从出现到愈合,免疫反应会经过启动、高潮又回到原点的调控过程。”鲁林荣说,“在正常情况下,包括Th17细胞在内的各种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某一类细胞太多了,机体就会产生免疫反应失衡,导致免疫反应低下或是反应过度,损伤到正常的体细胞。”大多自身免疫疾病与免疫反应过度有关。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等。鲁林荣课题组研究发现,一种激酶MINK1能通过感知细胞内或是细胞微环境中的活性氧水平抑制Th17的分化。如果把Th17比作是战斗力极强的莽夫,那MINK1就是劝莽夫要小心行事的警察,帮助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种平衡调节会被打破,引发和促进免疫反应过度,那就是抗氧化剂的摄入。在小鼠试验中,给小鼠喂食一种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后,会诱发小鼠产生更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第一作者博士生付国通说,这相当于在抗氧化剂面前,MINK1对于TH17的抑制减弱了,使Th17细胞更加容易“反应过度。”“这个研究提示我们,服用抗氧化剂存在风险,即破坏了我们人体的免疫平衡,特别是针对那些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的人群。”鲁林荣说。抗氧化剂引争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抗氧化剂有NAC、维生素C、辅酶Q-10,SOD,GSSG(氧化型谷胱甘肽)等等,它们可以中和细胞内的自由基,因此被商家拿来作为保健品或化妆品的成分,并植入能够“延缓衰老,永葆青春”的概念。“但事实上,学术界对于抗氧化剂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实验表明额外服用抗氧化剂对身体有利,因此必须慎重采用。”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支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剔除小鼠艾滋病病毒。美国《分子治疗》杂志近日刊登了美国天普大学华人科学家胡文辉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从多靶点高效剔除了一种人源化小鼠多个器官组织中的人类艾滋病病毒,推动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向人体临床试验迈出重要一步。 基因编辑剔除艾滋病病毒在之前的研究中,胡文辉团队已成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有效清除了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系、艾滋病患者体内取出的T免疫细胞以及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新研究更进了一步。他们首先向小鼠体内移植人体骨髓(B)、肝脏(L)和胸腺(T)组织或细胞,“重编程”出人源化BLT小鼠,使其具有与人类一样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潜伏方式。然后,以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把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运送到潜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源化BLT小鼠体内。2到4周后,他们对小鼠多个器官组织进行检测后发现,艾滋病病毒基因组被有效切除。艾滋病病毒基因的“善变性”众所周知,艾滋病病毒基因具有“善变性”,胡文辉团队这次提出了一种新思路,用多靶点基因编辑取代单靶点,以遏制病毒逃逸。他们针对艾滋病病毒转录区和结构区设计了4个向导RNA(核糖核酸),引导Cas9酶到预定位置实现多靶点切除,显著增加了艾滋病病毒的剔除效率。运用“基因魔剪”剔除艾滋病病毒还有一大优点:不影响靶细胞的存活和功能,即“只杀病毒不杀细胞”。胡文辉表示,目前,基因编辑疗法尚不能100%清除动物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能够显著降低潜伏的病毒数量,因此它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合,将不失为一种有希望的艾滋病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