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快速复兴
2014-06-18 17:14:31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太阳是能源中的核心成份,是万源之源,太阳能其实就是人类终极能源。太阳能一旦成为人类的主导能源,可以想见,那时人类的能源文明才会达到高级的状态。人类自远古时代起,就知道并开始利用太阳能,但主要是被动地进行利用,其核心是技术问题。
人类社会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得到体现。太阳能技术进步程度决定人类利用太阳能方式,决定人类是被动利用还是主动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由被动利用太阳能到主动利太阳能的关健一步,是人类能源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未人类更加广泛地利用这种取之不尽能源的基本方向。
太阳能聚焦式热发电(CSP)是一种太阳能高温热利用技术,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下,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发展很快,在加州建设了10座总装机45万kW的太阳能热发电装置。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取消,美国太阳能热发电处于停滞阶段。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能源热潮兴起,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始快速复兴,技术研发和推广活动日益活跃,但仍然沿袭了塔式、槽式和碟式三条基本技术路线,在科学和技术原理上没产生重大突破,技术创新和进步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技术细节方面。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目前,美国、西班牙和以色列等国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西方国家对太阳能热发电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必须高度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并在世界上发挥应有的大国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太阳能
相关阅读:
●
日本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制成血管等组织可实现神经再生
●
锰基莫来石材料首次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镁空气电池
●
中国成功实现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日本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制成血管等组织可实现神经再生。目前,在再生医疗领域,日本多家科研机构在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血管等复杂组织。佐贺大学将iPS细胞(人体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培育出的细胞群打印成管状结构,制成血管。京都大学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包裹着神经的筒状组织,并将其移植到实验鼠身上,实现了神经的再生。日本政府预计到2020年前后,iPS细胞将可用于治疗心脏病等疾病,正在加紧掌握与人体组织形状相近的人造立体组织移植技术。 iPS细胞应用价值高iPS细胞不仅被用于治疗眼部的疑难病症,未来还可能被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脊髓损伤。在培育用于移植治疗的长血管和立体内脏时,管状和袋状的组织结构常需要使用很多细胞。研究团队认为,既然3D打印技术的原理是层层叠加树脂材料打印成立体作品,如果用细胞代替树脂,也可以打印出立体的组织。佐贺大学教授森田茂树的研究团队将人类iPS细胞培养出可发育成血管的细胞群,并在多排细针组成阵列的微型基座上层层串起细胞,最后打印出长2厘米,直径5毫米的管状结构。将管状结构细胞从细针上取下,内部使用培养液贯穿。数天后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会在内壁形成细胞层,最终形成血管。今后将在猪身上进行血管移植实验。该研究使用了发源于九州大学的新创企业Cyfuse与涩谷工业合作研发的“Bio3D打印机”。iPS细胞制成血管能促进神经再生目前有一种治疗心肌梗塞的方法是摘取患者的其他血管来替代被淤塞血管。但这种方法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负担,使用人工血管容易造成再次淤塞,因此人们对iPS细胞制成的血管期待很高。京都大学副教授池口良辅的研究团队使用可分化成皮肤等组织的细胞,制成长8毫米,直径3毫米的管状结构。将其移植到被切除部分神经的实验鼠的创口处,8周后管内产生了神经连接,老鼠恢复行走能力。可见,筒状构造可培育长成神经的细胞,促进神经再生。计划3年后将该技术投入临床研究阶段。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锰基莫来石材料首次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镁空气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因其原材料丰富、能量密度高、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被称为21世纪最具开发前景的绿色能源之一。寻找高性价比的氧还原催化剂是开发金属空气电池的关键难题,也是制约金属空气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瓶颈”。 莫来石材料催化剂更具优越性日前,南开大学王卫超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姚彦教授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将锰基莫来石材料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镁空气电池。相较于传统贵金属催化剂,该材料使成本大幅降低,且可在中性电解液中稳定工作,其优越的催化活性也极大提高了镁空气电池的效率。这是莫来石材料首次在氧还原反应中得到应用。莫来石材料首次应用ORR催化剂莫来石是一类陶瓷材料。四年前王卫超在实验中发现,将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的过程中,锰基莫来石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效果。他预测,涉及到和氧相关的催化过程,莫来石材料或许都可以应用。基于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王卫超找到了具有丰富空气电池研发设计经验的美国休斯顿大学姚彦教授,组成联合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他们终于成功将锰基莫来石材料首次应用为镁空气电池的ORR催化剂,在中性溶液氯化钠溶液中,实现ORR反应过电势达到0.78V,接近贵金属铂催化剂的性能(0.7V),且材料稳定性能优于后者。锰基莫来石催化剂的制备及理论性能预测由王卫超教授课题组完成。姚彦教授课题组实现了应用锰基莫来石催化剂的镁空气电池的设计,并试制出原型纽扣电池。原型电池的输出电压可以驱动一个红色LED灯,说明催化剂具有着较好的催化活性,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该合作成果的论文已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anoEnergy》(《纳米能源》)在线发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成功实现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今天上午,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实现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这是继我国在今年3月完成首座微堆低浓化改造、实现满功率运行后,在践行国际承诺、推广减少高浓铀合作模式层面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 加纳微堆低浓化燃料改造加纳微堆是原子能院于1995年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为加纳设计、建造的该国第一座研究堆,采用高浓铀为燃料,其建成为加纳核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经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美国能源部(DOE)、加纳和中国协商一致,由中国牵头承担对加纳微堆进行低浓化燃料改造。自2015年签署正式合同开始,原子能院就开始了加纳微堆的低浓化改造工作。“微堆低浓化目的是在不改变堆芯几何尺寸的前提下,将高浓铀堆芯燃料替换为低浓铀堆芯燃料。”原子能院堆工部主任杨红义表示,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的成功,标志着该项目中方负责的所有技术准备工作均已完成,项目的关键步骤已经取得成功。开展微堆燃料低浓化工作意义杨红义表示,开展微堆燃料低浓化工作,既符合我国核不扩散的国际政策,也能更有效地防止核扩散,并能在国内外推广微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加纳模式”也将为后续微堆低浓化以及核不扩散国际间合作提供重要的经验。据悉,微堆是一种小型、低功率、固有安全性好、容易操作的反应堆装置,可以建设在大中城市人口稠密的大学、科研单位等,能够广泛应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教学培训、反应堆物理实验及仪器考验。上世纪80年代,原子能院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座原型微堆,并在此后为国内外用户设计和建造了8座微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