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纳米孪晶金刚石硬度稳定超前极硬材料合成再获突破
2014-06-19 17:12:35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在燕山大学教授田永君团队与吉林大学教授马琰铭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王雁宾的联合研究下,继2013年合成出极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之后再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科研人员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硬度是天然金刚石两倍的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块材。在6月12日,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
天然金刚石一直被公认为自然界中最硬的材料。1955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利用高温高压技术在实验室合成人造金刚石单晶后,合成出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新材料就成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共同梦想。2013年,田永君团队首先利用洋葱结构氮化硼前驱物在高压下成功地合成出纳米孪晶结构立方氮化硼,其硬度超过了人造金刚石单晶。
到目前为止,通过石墨、非晶碳、玻璃碳和碳60等碳前驱体的高压相变还不能获得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为此,田永君团队及其合作者开始研究洋葱碳在高温高压下的相变过程。在较低温度下洋葱碳在形成纳米孪晶结构立方金刚石的同时还共生出一种单斜结构的金刚石;在较高温度下,碳洋葱转变成了单相的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孪晶的平均厚度小到5纳米。
这种纳米孪晶金刚石有着前所未有的硬度和稳定性:维氏硬度大约是天然金刚石的两倍,该材料在空气中的起始氧化温度比天然金刚石还要高出200摄氏度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纳米材料
相关阅读:
●
乙二醇疯狂过后 偃旗息鼓还是卷土重来
●
《物理化学快报杂志》中科院大化所二维非铅钙钛矿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
《科学》纳米金属稳定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乙二醇疯狂过后,偃旗息鼓还是卷土重来。四月的乙二醇走势可谓疯狂,主力资金借着原油持续上涨,聚酯工厂产销两旺的东风,快速推高乙二醇的价格,据价格测算,华东主流库区乙二醇价格从四月初的7400元/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就飙高至8700元/吨附近,上涨1300元/吨,涨幅高达17.5%,这在带着二十倍杠杆的乙二醇的纸货市场中,幅度是巨大的。多头赚的盆满钵满,空头哀鸿遍野,然而市场在25号交割完成后掉头向下,快速下探后低位盘整至今。后市多头行情是偃旗息鼓还是卷土重来呢,为了看清后面走势,我们还是先来分析四月市场涨势的主要动力。 动力一:主力资金疯狂扫货(主要是指交割库区的货),逼仓空头,空头受不了快速走高的价格,纷纷止损补空甚至由空转多,使多头的火焰越烧越旺,导致价格快速上涨。而目前来看,主力多头虽然在行情大涨中,账面盈利巨大,但是由于持仓较大,并没有明显套现,主力资金不是无限的,而且仓储费用也是一个较大的支出,因此主力资金至少在目前价位是不会有明显的加仓行为。动力二:四月聚酯工厂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据金联创数据测算,四月聚酯的开工率达到了90%以上,平均日产销107%,较上月增加17%。然而产销两旺的局面出现,还要看是否是终端消费水平的提升,还是中间商看涨情绪下囤货导致,如果是后者,那么终端的社会库存压力会非常大,四月火爆的产销将是对后面需求提前预支。而且产销较好并不是市场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同为化纤原料的PTA并没有在下游产销火爆的情况下反映平淡就是个很好证明。动力三:石脑油和乙烯持续保持高位给乙二醇较大的成本支撑,然而目前乙烯已从高位出现较大回落,而且成本因素对乙二醇行情影响历来都不是很大。从以上分析来看,四月支撑市场上涨的几大因素都不复存在,加上目前华东主港库存已接近历史高位(虽然在2014年出现过120万吨以上的库存,但是那时可以做保税转口,有40%的保税货不进入市场流通),因此多头卷土重来的难度非常大,而偃旗息鼓,低调降低库存后再择机的操作较为现实。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化所二维非铅钙钛矿动力学研究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韩克利研究员团队在二维非铅钙钛矿动力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杂志》上。 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独特的光电性质,已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铅基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已被广泛用于制备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等设备,尽管性能优异,但铅的环境毒性是其商业化的主要障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发展无铅的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势在必行。研究团队前期合成了一种二维锗基钙钛矿材料,本工作以该材料为主体,向其中加入适量的锡元素(Sn),形成一系列二维锗锡混合钙钛矿材料——(PEA)2Ge1-xSnxI4。研究发现,加入的Sn元素可以有效减小二维锗基钙钛矿材料的带隙,当材料中Sn和Ge的比例为1:1时,其具有最小的带隙,进而可以有效增强材料的光吸收能力,有利于提高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同时,相应的理论计算也证实了加入的Sn元素可以减小材料的带隙值。在二维锗基钙钛矿中掺入锡可以提高其导电性,这为改善光伏材料的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纳米金属稳定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卢柯院士、李秀艳研究员,及其指导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周鑫在纳米金属稳定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据悉,金属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强度和硬度,但是由于引入了大量的晶界,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变低,晶粒长大倾向明显。在一些纳米金属,如纯铜中,纳米晶粒甚至在室温条件下即发生长大。李秀艳告诉记者:“这种固有的不稳定性一方面给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纳米金属的实际应用。”对于塑性变形制备的纳米晶,其显著不稳定只在一定的晶粒尺寸范围内发生,之后随着晶粒尺寸的降低,其稳定性不降反升。卢柯团队研究发现,低于70纳米晶粒稳定性升高来自于晶界能的自发降低。在塑性变形过程中,70纳米以下,晶界能自发由原来0.52焦/平方米降低至0.23~0.27焦/平方米,这一现象与在该尺寸下全位错不能弓出,晶界通过释放不全位错容纳变形有关。“不全位错的释放改变了晶界的结构,使之向低能状态转变。”李秀艳说。研究还证实,纳米晶这一反常稳定不只在纯铜这样的中低层错能金属中发生,在高层错能纯镍中也同样存在。卢柯指出:“超高稳定性纳米晶的发现,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纳米晶的变形机制,以及晶界在纳米尺寸下的行为非常重要,同时也展示了发展高温使用的纳米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