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欧盟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出新型二氧化碳吸收材料
2014-07-01 17:07:11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最近推出新的方案,计划资助250万欧元,由英国诺丁汉大学施罗德教授领导的一个欧洲科学界组成的研发团队,成功地研究出一种新材料,新的材料是新型的吗,且能完成二氧化碳(CO2)的吸收任务。
新材料被命名为NOTT-202a,具有专门独特的吸收并储存CO2的特性,可以被直接应用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也可以通过设计开发出的新产品应用于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CO2排放,属于新型的碳捕获及封存技术(CCS)材料。
新型材料为连锁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材料,主要由四羧酸配体组成。其结构为铟金属中心绑定到中央原子的系列粒子或离子构成,类似蜂巢状图案的材料结构可以有效地保证有选择性的专门吸收CO2,而其它的气体如氮、甲烷和氢等,可以顺利地通过材料结构。
材料结构中的纳米孔可以成功束缚住CO2,在温度极低是亦能实现,所以可实现CO2的捕获及封存。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及新材料
相关阅读:
●
研究人员成功研发新型低温自愈复合材料
●
石墨烯发展制约因素多 空有产能却很难卖出产品
●
苯胺市场“涨声”一片 十月能否首登“万元榜”?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人员成功研发新型低温自愈复合材料。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主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它可以使飞机和卫星上的常用材料,在温度低于冰点时,裂缝自然愈合。这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OpenScience上,其首次表明,自愈合材料可以被控制并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使用(-60°C)。 自愈合材料的应用该小组由伯明翰(英国)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牵头,表明这种材料可以被应用于纤维增强材料。它可应用于材料维修或更换很难的情况下——如海上风力涡轮机,甚至“不可能的”的情况下——如飞行中的飞机和卫星。在需要维修时,自愈复合材料能够自动恢复它们的性能。在有利条件下,复合材料已经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愈合效率。确实,以前的研究努力已达到愈合效率100%以上的程度,表明愈合材料的功能或性能可以优于损坏前。然而,直到此论文发表,在不利条件下的愈合都被认为是不足的,例如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这种新结构复合材料保持其核心温度,就像自然界的一些动物靠保持恒定的体温以保持酶的活性。以递送和释放愈合剂为目的的三维中空容器与提供内部加热和解冻的多孔导电元件一起,被嵌入在复合材料中。自愈合材料性能测试伯明翰大学的博士生YongjingWang,解释说,“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加热元件,液体将在-60℃冷冻而且化学反应不能被触发。如果没有中空容器,愈合液体不能自动输送到裂缝。”玻璃纤维增强的层压制品在-60℃的温度下能达到超过100%的愈合效率,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大多数自修复复合材料上。测试使用铜泡沫片或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层。后者能够更有效地自我修复,其断裂能量的平均回收率达107.7%,峰值负载达96.22%。可愈合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基体材料,因此将有更高的层间性质——即层之间的结合能力。这些特性越高,裂缝将来就越不可能发生。王先生补充道,“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很受欢迎是因为他们适合飞机或卫星,既坚固又轻巧。但内部微裂纹的风险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失败。这些裂缝不仅难以检测,而且难以修复,因此,需要材料的自我修复能力。”该集团将寻找通过对加热元件峰值负载使用更先进的加热层,来消除负面影响。然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复合材料开发更多新的愈合机制,以期在任何条件下,无论故障大小,都可以有效地修复。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石墨烯发展制约因素多,空有产能却很难卖出产品。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新材料,自诞生之日起,石墨烯就成为科技界和资本界追逐的热点,而其所承载的赞誉和争议一样多。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晶体,作为唯一的二维碳材料,结构的特殊性也让其在性能上呈现出其他碳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势——强度高、韧性强、透光率高、重量轻、导电性佳、导热性优。 石墨烯制造之难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下称“中微所”)研究员丁古巧看来,独特的结构带来的优异性能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成为石墨烯材料普及的制约因素。“从材料结构而言,单个碳原子层组成的二维材料,没办法单独使用,而石墨烯自身化学键饱和,又很难和其他材料复合。”丁古巧向记者介绍道。丁古巧所在的课题组从2009年就开始进行石墨烯材料的基础科学研究,不断追求更环保、更高质量、规模化的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在从通常使用的强氧化技术,逐渐发展到少使用或不使用强酸强氧化剂的机械剪切剥离技术。这种剥离工艺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最初从石墨材料中分离出石墨烯的方法如出一辙,即利用每个原子层之间相对微弱的结合力,用透明胶带粘住石墨片层的两面,反复粘贴撕开,直到获得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看似简单的提取方式虽然可以获得高品质的石墨烯,但石墨烯的大小只能靠运气且很难实现量产,因为1毫米厚的石墨薄片就能剥离出300万层石墨烯。除此之外还有氧化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超声剥离法等。“多数化学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并不是纯石墨烯,其实质为多层的石墨堆积,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石墨烯薄膜成本高,成品率低,难以进行批量化生产。”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告诉记者。石墨烯科研和产业未有效衔接目前我国的石墨烯生产企业已经超过百家,尤其在常州、青岛、重庆、无锡、深圳等地形成了产业集群。但与海外三星、IBM、诺基亚、英特尔、陶氏化学等大公司推动产业化应用不同,中国的石墨烯生产多集中于中小型公司,大型企业较少参与。但推至科研角度而言,中国在石墨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Wind数据库资料,2015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达7925个,居全球第一。而从专利布局来看,企业和学校总占比达80%以上,公司占比低于学校,产业化进程提速有限。而在王昕的观察看来,“我国虽然科研人员和成果数量大,但高精尖的原始科研成果还较少,大多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重大创新还比较少,研究成果还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高端应用技术还相对薄弱。”石墨烯空有产能销量低迷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应用技术突破难导致产业链下游尚未形成,很多宣称能够生产上百吨石墨烯的公司,空有产能,却很难卖出产品。在石墨烯行业专家看来,虽然从2015年开始下游厂商对于石墨烯的应用积极性大幅提升,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下游企业家对于石墨烯还停留在概念上,并不清楚怎么使用。“不少企业购进石墨烯材料等相关产品后,不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加工工艺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石墨烯材料即使品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其优越性,造成‘材料好、用不好’的现象屡屡出现。”王昕表示。此外,从新材料到新产品转变的周期较长,下游企业必须确保添加石墨烯材料的产品具有稳定性。拿电池生产企业举例,一批产品约需3个月出试验结果,同款产品要做5~6批稳定性试验才能确定其稳定性,决定是否导入。“石墨烯的成本过高、在锂电池中工艺特性不兼容等问题,使得‘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王昕直言。此外,一些企业粗制滥造生产的东西没有人要,到处忽悠,使得市场对石墨烯的认知模糊,而当不成熟的产品盲目投放到市场,会带有很大潜在风险,同样是以电池生产为例,使用安全性究竟如何仍需要不断测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苯胺市场“涨声”一片,十月能否首登“万元榜”?金秋一个收获的季节,整个聚氨酯行业张灯结彩好不喜庆,苯胺也不例外,近期苯胺开始重振旗鼓再获宠爱。进入金九,苯胺“涨声”一片,短短18日涨幅高达1900元/吨左右,如此涨势让业者乐不思蜀,十月将至苯胺是否会首登本年度“万元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苯胺市场大幅拉涨9月以来苯胺市场开始大幅拉涨,涨幅可谓是空前绝后,短短半月多时间涨幅高达1900元/吨,如此涨幅让业内人士惊叹不已。本月原料纯苯报盘震荡整理,原油震荡运行影响市场心态,近期外盘与内贸顺挂,对市场心态产生打压,市场继续上行动力不足。成本支撑有限,但苯胺却一涨再涨。国庆将至,苯胺能否乘势再涨一波,荣登“万元榜”呢?对此市场看法不一,一部分业者认为目前苯胺报盘已近高位,下游工厂利润收窄,多会按需补仓,再涨只不过是有价无市,即便涨也张不了太多;另一部分人认为,目前苯胺仍有涨至万元潜力。环保来助力苯胺市场供应或将缩量传10月初环保组入驻山东,多数大企业为求发展自觉整改。山东金岭化工东营厂区苯胺装置计划9月30日停产整改,大王装置是否正常运行视情况而定。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苯胺装置金岭开工率最高,其26万吨/年苯胺装置开工率高达63%,其余大厂开工均不足50%,倘若金岭苯胺东营装置一旦检修,市场供应量将大幅缩窄。目前兰州炼化、江苏扬农苯胺装置仍未重启;吉林康乃尔装置计划在9月底10月初检修;金茂苯胺计划10月底左右检修,多数工厂集中检修致使10月市场苯胺供应量明显缩窄,市场继续上涨可能较大。苯胺涨跌向“库存”看齐目前国内苯胺涨跌主要依附于工厂库存量,特别是山东金岭的苯胺库存主导着整个苯胺市场。本月环保消息频传,当地及周边下游工厂集中采购,致使山东主力工厂库存迅速释放,报盘接连上调。另外山东库存能迅速释放还有一大利好支撑,山西边界修路使部分河南、河北客户涌入山东采货,加大了市场对山东地区苯胺需求量,近期山东地区苯胺迅速释放,工厂库存所剩无几,继续上调可能较大。10月康乃尔检修,部分东北客户将涌入华北山东地区采货,需求加大供应缩减,加上金岭东营装置停车计划将至及国庆节前备货操作或较频繁,苯胺大幅拉涨可能存有。综上所述,在供应明显缩量情况下,市场报盘继续拉涨可能较大,苯胺有望守登本年“万元榜”,但后市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