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茂名原材料石化丙烷脱沥青装置渣油加工创新高
茂名石化丙烷脱沥青装置渣油加工创新高
2014-07-21 15:03:48
第三方平台
据悉,茂名石化最近完成了极大的进步与创新。茂名石化已经针对相关难题,做到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装置提高渣油处理能力。2月份茂名石化加工渣油33161吨,已经创该单月同期历史新高。所解决的主要难题为:丙烷脱沥青装置渣油原料性质多变、重脱油热量吸收不足导致油品在加工过程中发泡等。
“受到润滑油价格的下跌和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加工产品结构有变化,目前渣油处于过剩状态,我们就要从渣油的吃重能力着手,将它吃干榨尽。”润滑油三车间主任陈新哲在交接班会上进行布置。
“依据现有丙烷脱沥青装置的现况,装置老化,如何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这就要全体职工动员起来,对装置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工艺副主任向泽兵布置隐患排查工作。
有了高度的警惕和严格的工艺纪律,职工在巡检中及时发现消泡剂入口堵等隐患,将沥青出装置压力同步升高,这样,该装置的渣油加工量一路飚升。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原材料
相关阅读:
●
《纳米快报》石墨烯纳米带首次可控稳定发光
●
南工大教授解决生物基增塑剂生产关键难题
●
抗糖尿病新药欣格列汀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石墨烯纳米带首次可控稳定发光。意大利和法国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实验观察到7个原子宽的石墨烯纳米带的高强度发光现象,强度与碳纳米管制成的发光器件相当,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电压来改变颜色。这一重大发现有望极大地促进石墨烯光源的发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纳米快报》杂志上。 这项新研究由意大利CNR纳米科学研究所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研究人员介绍,一般来说,分子尺度器件构成的基本系统非常有趣,但相当不稳定,产生的信号量有限。但此项研究证明了单条石墨烯纳米带可被用作强烈的、稳定的和可控的光源,这是实现纳米有机体系应用于光电子真实世界的决定性步骤。尽管石墨烯的优良电子性质被广泛研究,但科学家对其光学性质知之甚少。将石墨烯作为发光器件的缺点之一,是石墨烯片不具有光学带隙。但最新研究表明,当石墨烯被切成几个原子宽的薄带后,就获得了相当大的光学带隙,带来了发光的可能性。实验结果预示着,石墨烯纳米带具有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测试表明,单条石墨烯纳米带展现出高达每秒1000万个光子的强烈光学发射,强度比单分子光电子器件的发射高100倍,可与碳纳米管制成的发光器件媲美。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电能转换随着电压变化而变化,为调节光的颜色提供了可能。这些观察结果为进一步发掘石墨烯纳米带发光的潜在机制,做了很好的铺垫。未来,研究人员还会探讨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对发光颜色的影响,因为有望利用这种宽度调节来控制带隙大小。当然,最重要的是关注如何将石墨烯纳米带器件集成到更大的电路中。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南工大教授解决生物基增塑剂生产关键难题。在刚刚揭晓的2017年国家科技大奖中,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郭凯教授主持的“基于微流场反应技术的生物基无毒增塑剂及其衍生物连续绿色制造”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将提高无毒增塑剂产能近万倍。 众所周知,塑料制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塑料制品的生产离不开增塑剂。增塑剂能改变塑料又硬又脆的特性,使其具有柔韧性,便于制品弯曲成型等。据介绍,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现在市场上很多塑料制品使用了含有毒性的传统增塑剂,而美国FDA和欧盟认证的两类无毒增塑剂柠檬酸酯类及环氧植物油类产品尚未在国内大范围使用,其原因是较多生产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产品品质低及生产安全存在隐患等。郭凯授介绍:“微流场反应技术规模化工程应用是国际共性难题,因为传统微通道反应尺度在百微米级别,一旦尺度扩大则会导致复杂有机化学反应体系微流场效应丧失,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已能在厘米尺度下保持微流场效应,百微米尺度的传统微通道反应器每年只能生产百公斤至吨级增塑剂,难以满足生产及市场需求,而厘米级管径的反应器每年能生产万吨”。郭凯教授课题组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突破了尺度放大与尺度效应难以同步、多单元系统集成困难、高效工程装备缺失等技术瓶颈后,在江苏雷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向阳科技有限公司及张家港市飞航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基于微流场反应技术的高品质增塑剂(柠檬酸酯产品、环氧脂肪酸甲酯产品)及增塑剂下游产品(生物基聚氨酯硬泡多元醇产品)的连续化生产。研究团队骨干方正副教授介绍道说:“我们合作厂家生产的柠檬酸酯等产品通过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在国内外多家企业获得应用,解决了增塑剂反应品质低下和生产安全问题”。据悉,郭凯教授领衔的项目组在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校企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完成,项目相关技术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授权专利21项,发表SCI论文11篇,为推动微流场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及增塑剂产业的无毒化转型及衍生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3年新增销售额达16.28亿元,新增利税2.58亿元。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抗糖尿病新药欣格列汀获批进入临床研究。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李佳和蒋华良等3个课题组合作开发的抗糖尿病新药欣格列汀(DC291407),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获批开展临床研究。欣格列汀片属化学药品第1类新药,为独家化药品种。本品为二肽基肽酶-IV(DPP-IV)抑制剂,临床拟用于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3851.87万元。 科研人员结合已报道的DPP-4晶体复合物结合模式图,提取药效片段和优势骨架,共设计合成6类全新结构母核的DPP-4抑制剂,通过对百余个化合物进行体内外活性筛选和药效学评价,开发获得了DPP-4高选择性抑制剂欣格列汀。欣格列汀结构独特,是全新化学分子实体的DPP-4高效、高选择性抑制剂,目前已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利授权。临床前研究显示,欣格列汀的体外DPP-4抑制活性、选择性和体内降糖作用效果优于现有上市药物,该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显着、起效剂量低的特点。欣格列汀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暴露量和半衰期均优于上市药物阿格列汀。因此,它是一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糖尿病临床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成药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转让给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