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新材料被科研人员找到
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新材料被科研人员找到
2014-07-28 16:25:06
第三方平台
近期,一个科研团队已发现了新的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方法,这种办法更廉价、更安全。专家声称,这项技术可能为未来的太阳能电池市场带来巨大的成本收益。这个办法主要是使用浴盐中的一种材料来代替制造太阳能电池过程中的有毒元素。这个科研团队来自利物浦大学。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Jon Major博士称,这项研究或许能够使研制燃料电池的成本降低。目前超过90%的燃料电池是由硅制成的,大约7%是由碲化镉制成的。碲化镉电池比硅电池更薄,而且也因为更轻便、更廉价而得以流行。
它们也有弊端,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有毒化学物氯化镉。Major博士发现浴盐中的一种更加廉价的无毒物质——氯化镁能够取代这种有毒物质,而且效果相当不错。
氯化镁是非常安全的,它被人们用于制造豆腐而且能够在浴盐中找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也能够从海水中提取出来。Jon Major博士称:“获取太阳能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使它廉价到足以与常规发电装置相提并论。”
碲元素是地球上最罕见的元素之一,因此没有足够的碲元素来制造足够多的太阳能电池。但是Major博士认为太阳能最终能够满足全世界的能量需求。
Jon Major博士接着说:“阳光照射到底地球上产生大量能量,地球上每个小时都重复这件事。太阳能技术迟早会取得巨大进步进步,这个进步最终将能与燃料电池相提并论,甚至最终逐步取代它们。”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及新材料
相关阅读:
●
Adv Mater:一种柔性碳纳米管传感存储器
近日,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篇论文报道,我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柔性碳纳米传感存储器件,首次实现了基于碳纳米管的光学图像传感与图像存储。电荷耦合设备和数据存储设备作为现代电子系统中两个必不可少的组件,尽管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而独立的进展,但对于柔性电子设备而言,在单个单元级别实现感测和内存的协同功能还为时过早。对于在超低功率条件下工作并涉及应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传统的传感和内存系统灵敏度较低,无法将传感信息直接转换为足够的内存。图片源自网络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合作开展,研究团队采用碳纳米管薄膜作为器件的有源通道,利用可控氧化的铝纳米粒子阵列形成浮栅层,用于电编程和光编程,制备成高性能柔性碳纳米管浮栅存储器。这一器件开关电流比高,约为106,长期保持约为108s,在0.4%的弯曲应变下具有持久的柔韧性,在单片集成电路中具有传感和存储的双重功能。而且实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可在零偏压下以秒为单位感测到光生图案,并可存储图像数年之久,为可穿戴电子及特殊环境检测系统提供了新的器件设计方法。参考文献:TingYuQu,YunSun,MaoLinChen,ZhiBoLiu,QianBingZhu,BingWeiWang,TianYangZhao,ChiLiu,JunTan,SongQiu,QingWenLi,ZhengHan,WeiWang,HuiMinCheng,DongMingSun.AFlexibleCarbonNanotubeSen‐MemoryDevice,AdvancedMaterials,24January2020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7288
●
东北师范大学设计出一种新型化学试剂
化学试剂被称为“科学的眼睛”,广泛用于物质的合成、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业、医疗卫生、生命科学、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等行业都离不开化学试剂。化学试剂质量级别繁杂、品种众多,出于生产、科研的需要,不断有新的化学试剂被研发出来。近期,东北师范大学毕锡和课题组设计、开发出一类新型化学试剂—二氟乙醛N-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DFHZ-Tfs),为解决二氟甲基重氮甲烷与甲酰基重氮甲烷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有机氟化合物以及醛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新方法。二氟甲基重氮甲烷(CHF2CHN2)与甲酰基重氮甲烷(CHOCHN2)是向有机分子中引入二氟甲基或甲酰基官能团的重要前体化合物,但是因为这两种重氮化合物具有分子量小、常态下为气体、易挥发、有毒且易爆炸的缺点,在生产和使用上一直存在安全风险。DFHZ-Tfs避免了实验人员直接操作有毒且易爆炸的危险物质,还具有易保存、操作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可实现二氟甲基重氮甲烷与甲酰基重氮甲烷这两类重氮化合物制备方法的突破,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它们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化学试剂应用广泛,需求巨大。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供应商,有国药、阿拉丁、Sigma、Alfa、TCI等。元素商城作为中国最专业的一站式科研试剂采购平台,整合了包括上述品牌在内的数百家国内外优质品牌供应商渠道,可提供百万种化学试剂,生物试剂,劳保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商品信息,如有需求,欢迎垂询。参考文献:YongquanNing,XinyuZhang,YiGai,YuanqingDong,ParamasivamSivaguru,YingyingWang,BhoomireddyRajendraPrasadReddy,GiuseppeZanoni,etal. DifluoroacetaldehydeN-Triftosylhydrazone(DFHZ-Tfs)asaBench-StableCrystallineDiazoSurrogateforDiazoacetaldehydeandDifluorodiazoethane,Angew.Chem.Int.Ed.,2020,DOI:10.1002/anie.202000119
●
《自然-医学》 :细菌性败血症的免疫细胞特征
近日,一篇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报道,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合作揭示了细菌性败血症的免疫细胞特征。这项研究证明了单细胞基因组学在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细胞学特征方面的效用,并进一步加深了对细菌性败血症中免疫失调的细胞的认识。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通过三个临床队列以及相应的对照(n=36)对脓毒症患者(n=29)的血液进行了分析,并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总单个核细胞(PBMC,106,545个细胞)和树突状细胞(19,806个细胞)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基因表达谱的聚类确定了16种免疫细胞状态。他们确定了一个独特的CD14+单核细胞状态,这种状态在脓毒症患者中得到了扩展,并通过使用来自不同疾病病因的受试者和来自多个地理位置(18个队列,1467名受试者)的公开转录数据,验证了其将这些个体与对照组区分开来的能力。研究人员还鉴定了一组用于分离和量化单核细胞状态的表面标记,对其表观和功能表型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一种从人骨髓中诱导单核细胞状态的模型。据悉,败血症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多项全血基因表达研究已定义了败血症相关的分子标记,但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录状态变化尚未解决。参考文献:MiguelReyes,MichaelR.Filbin,RobyP.Bhattacharyya,KiannaBillman,ThomasEisenhaure,DeborahT.Hung,BruceD.Levy,etal.Animmune-cellsignatureofbacterialsepsis.NatureMedicine.DOI:10.1038/s41591-020-0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