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研究发现“种子细胞”为肌腱修复带来希望
研究发现“种子细胞”为肌腱修复带来希望
2014-08-05 17:26:56
第三方平台
最近几日,科学研究人员在浙江大学通过实验得到了一种治疗小鼠肌腱损伤的新方法,实验中新的肌腱(使用小鼠胎儿细胞制作)的性能比比使用成年小鼠细胞制作的肌腱更强。
肌腱修复的希望!种子细胞的优势!细胞和肌腱修复!
他们进一步研究了胎儿细胞是否可以作为合适的“种子细胞”,以组织工程的方式修复肌腱。组织工程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提高人类肌腱的修复质量带来新机会。该研究论文于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旗下期刊《科学报告》上。
研究人员陈晓介绍,胎儿的肌腱可以通过再生的方法愈合,从而不形成疤痕,但成人的肌腱不通过再生愈合,因而在愈合时常伴有疤痕,这会损害组织形成机械强度。因此陈晓与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胎儿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用以修复肌腱的可能性。他们对比了由小鼠胎儿和成年小鼠的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制作的组织工程肌腱,发现使用由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组织修复小鼠受损的跟腱,在结构和机械性能上都比用成年小鼠的成纤维细胞更好。
据了解,人类的肩、膝、肘等关节部位的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损伤占运动损伤的50%。有数据表明,一年内每两亿人口中有上千万的肌腱损伤病例。目前对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手段,如理疗和手术缝合等,疗效有限,且因为肌腱不具备完全再生能力,所以肌腱损伤后组织修复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低下,常重复断裂,影响患者生活工作质量,甚至终止了许多年轻运动员的职业生命。
研究人员还表示,在把这种技术应用在人体细胞上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了解胎儿成纤维细胞如何改善组织再生,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未来发展肌腱损伤治疗的策略。
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是浙江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陈晓和欧阳宏伟。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细胞
相关阅读:
●
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中试技术获成果鉴定
●
美国科学家发现:高能激光可自行聚成三维“时空光漩涡”
●
《美国化学会志》中科院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合成再获突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中试技术获成果鉴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山东联盟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甲醇制乙醇关键技术“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中试技术研究”,近日在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 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原料乙醇不仅是重要的溶剂和化工原料,还是理想的无污染高辛烷值车用燃料及添加剂。甲醇/合成气多相羰基化及其加氢制乙醇技术路线符合我国当前产业布局要求,具有较大的技术和生产成本优势,而且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技术是该技术路线的核心关键技术。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技术研究员丁云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高分散性、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Ir-La基催化剂,有效降低了甲醇多相羰基化反应的分离成本和贵金属流失。通过使用Ir-La基催化剂和控制甲醇转化率,并在含碘羰基化体系中采用哈氏合金管材,成功降低了项目投资和生产成本。乙酸甲酯和少量醋酸的总时空产率达到3~5kg/kgcat.h,实现了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的新工艺。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预期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美国科学家发现高能激光可自行聚成三维“时空光漩涡”。美国马里兰大学官网近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校物理学家发现高能激光在行进中能自行聚焦形成烟圈状漩涡,这种名为“时空光漩涡”(STOVs)的三维光学结构在所有激光中普遍存在,并且很容易人工制造。新发现有可能对30多年来高能激光研究领域出现的异常结果和现象给出答案,扩展高清显微镜等使用激光装置的应用领域。 光束漩涡的应用一般光束以直线形式前进,并随着行进中的能量损耗,光束会越来越粗,但高能激光以螺旋方式前进,像鞋带一样扭曲打结形成光漩涡。科学家们以前发现过很多空间光漩涡,比如“光学角动量”漩涡,这些漩涡能改变中心光束的形状,在高清显微镜、通讯等领域运用广泛。三维“时空光漩涡”与激光漩涡的区别发表在《物理评论》杂志上的这一新发现认为,三维“时空光漩涡”与一般激光漩涡不同,它不仅具有空间动态性,还具有时间动态性,这意味着它在保持空间静止状态的同时也能随着光束前行,用来操控粒子以光速前进再好不过。论文高级作者霍华德·米切伯格表示:“激光已经被研究几十年了,‘时空光漩涡’就潜伏在我们眼皮底下,就像看见一条河却忽视里面的水流一样,高能激光中的‘时空光漩涡’被我们长期忽视了。深入研究‘时空光漩涡’的物理特性和理论,将填补激光基础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时空光漩涡”在光圈内流动,再沿着外圈返回,它在以光速随着激光前行中能控制能量不从周围流失。“时空光漩涡”在任何激光中都能找到,必将带来更加实际的运用,比如设计清晰度更高的光学显微镜、增加光纤通讯线路的带宽等。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美国化学会志》中科院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合成再获突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文团队阐明了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后期关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种类天然来源的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及其结构类似物天青菌素。两者结构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两种不同的硫修饰基团:在林可霉素中是硫甲基,而在天青菌素中是巯基乙醇单元。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合成研究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体内及体外研究。结果表明,天青菌素和林可霉素生源合成中的一对序列上高度同源但活性截然不同的磷酸吡哆醛依赖的酶(CcbF和LmbF)决定了不同的半胱氨酸基团剪切方式(脱羧偶联的氧化性脱氨和β-消除),再在不同的后修饰酶的协同作用下,最终生成了分子结构中不同的硫修饰基团。研究人员随后还采用体外组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得到了一系列非天然的杂合的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这一结果为定向改造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不仅阐明了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结构差异的产生机制,也证实了PLP酶学反应的多样性及其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