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生物医学:什么是单基因遗传病?
生物医学:什么是单基因遗传病?
2014-08-07 17:32:08
第三方平台
第一个被阐明遗传根源的疾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它是由于一个单基因的缺陷引起的,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由于这个单基因而致病的患者约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这类疾病中,已有3000种为医学界所了解,例如肌肉萎缩、囊肿型纤维化和亨廷顿症,基因研究者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第一步激动人心的成果。
第一种得以从遗传根源揭示的疾病是肌肉萎缩(又称杜兴肌营养不良症)。1986年,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用特制的探测仪器发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缺陷基因(肌肉营养不良基因)。但是该基因合成哪一种蛋白质?它一怎样的方式致病?着一些却还不得而知。
一年以后,所有的一切终于水落石出:1987年,科学家确定了与此有关的蛋白质,他们称之为营养障碍蛋白。现在,这种疾病可以从分子的根源上得以解释。
1958年,法国医生杜兴最先描述了杜兴肌营养不良症,患病者仅仅是小男孩。6岁之前,孩子发育完全正常,但随后整个肌肉组织就开始不断萎靡;在精神上和身体其他方面都完全正常的孩子很快就不得不坐上了轮椅,而且同场早夭。致病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之一的X染色体上。
因为女孩子有两条X染色体(XX),她们可以通过另一条完好的X染色体补偿有缺陷的染色体。但是男孩子(XY)则却不同。因为他们的另一条性染色体不是X染色体,而是Y染色体,无法作为“补偿”基因,疾病因此在他们身上爆发出来。
完好的基因里包含了营养蛋白的合成指令,这种蛋白质在体内的任务时使肌肉组织健壮。如果这种基因工作不正常的话,就无法合成营养蛋白或者合成的数量不足,从而导致肌肉组织不够强壮,在很小的作用力下就会撕裂,肌细胞渐渐死亡。外部表现为肌肉萎缩的症状日益严重。
尽管医学进步神速,但是时至今日,医生仍然无法完全治愈这种遗传性疾病。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生物医学工程,
遗传学
相关阅读:
●
《自然》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高维纠缠量子集成芯片研究获突破
●
中科院研究员提出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
《科学进展》新型光催化剂助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高维纠缠量子集成芯片研究获突破。光量子集成芯片能够实现片上复杂量子态产生、传输和控制,具备小尺寸、低功耗、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独特优势,成为光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焦点,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芯片级光量子纠缠源仅能构建二维量子态系统,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处理速率,除增加纠缠光子数外,提升量子态维数是另一重要途径。 近期,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B专项“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支持下,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高维纠缠量子集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基于微谐振腔中多个高纯度频率模式相干叠加的独特方案,解决了片上高维纠缠双光子态制备与控制的国际难题,证实了利用10级纠缠双光子态实现超100维的片上量子系统,为目前芯片上国际最高水平。并通过频率操控实现了对量子态的灵活控制。与传统二维量子系统相比,高维量子纠缠芯片能够完成更高性能的量子通信与计算等任务,极大提升量子通信协议鲁棒性和速率,并有望将未来高维量子计算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到可接受范围。相关成果于6月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研究员提出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王延斌在尤著宏研究员指导下,提出一种使用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相关成果发布于《国际分子科学杂志》。 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随着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甚至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然而,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很多高通量实验方法测得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错误率都比较高。此外,传统实验的方法不适用于检测大规模数据。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为了获得重要的蛋白质信息,科研人员首先使用位置打分矩阵(PSSM)去表示每一个蛋白质序列。研究发现,打分矩阵的表示方法不仅保留了序列的位置信息,还保留了蛋白质的化学信息。同时,为了开发PCVMZM预测模型,科研人员首先在不同尺度的PSSM打分矩阵上提取到准确的、有代表性的蛋白质信息,并将每一个信息表示成一个特征向量作为特征,运用一个强分类器去预测蛋白质的交互。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提供精确、稳定、覆盖率高的预测信息,为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决策工具。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光催化剂助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可以把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而不产生其他杂质副产品。这项技术将来可用于把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 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了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回收并转化为能源或其他有用物质。之前有一些利用催化剂还原二氧化碳的方法,但会产生多种气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牛凯阳等人和国际同行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合成了一种镍与有机分子构成的海绵状催化剂,能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将这种高活性催化材料置于实验室的光催化体系中,通过可见光的照射激发出材料中的电子,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实验显示,在常温下进行1小时的反应,1克催化剂能够产生400毫升一氧化碳,并且是高纯度一氧化碳,而不会像其他一些方法那样还产生氢气、甲烷等其他气体。牛凯阳说,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并非新鲜事,但能够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几乎百分之百的一氧化碳,这是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将二氧化碳还原所得的高纯度一氧化碳可被进一步转化成乙醇、乙酸等清洁燃料。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他们希望未来工业生产中能应用这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利用太阳能触发催化剂,把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