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癌症医学研究:抑制肿瘤基因的相关介绍
癌症医学研究:抑制肿瘤基因的相关介绍
2014-08-08 17:24:37
第三方平台
大约早在20年以前,人们就在病毒体内发现了肿瘤基因,它会在动物体内激发肿瘤,当时,人体内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也借用了肿瘤基因这个概念。如果人体内“原始肿瘤基因”的关键位置受损,就会变成肿瘤基因,它合成大量的或者错乱的蛋白质,导致细胞的生长不受控制。
晚些时候,人们才发现癌症爆发时的抑制肿瘤基因以及它的意义之所在。这个所谓的“刹车”最有名的代表之一就是“p53”基因。在一个细胞的生命过程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担任“遗传特征保护着”的角色。
因为p53基因可以组织危害有机体的细胞进一步分裂,或者万一无可救药的话,就与之同归于尽。但倘若p53本身就是变异的牺牲品的话,那可就糟透了。
退化的细胞会无限制分裂,形成肿瘤。正如基因研究学家所知道的一样,如果p53发生变异或者缺陷,那么罹患癌症的危险会成倍增加。
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大量的肿瘤基因和抑制肿瘤基因,但其数目实在是太多了,以致于人们眼花缭乱,无法认清它们的全貌。
“我们知道很多拼图,但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如何协调组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所长理查德·克劳斯勒这样解释道。1997年底在华盛顿召开的癌症遗传学的会议上,克劳斯勒承认说:我们确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设立了一个解析癌症基因组的工程,专门负责收集数据并且协调研究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癌症,
生物医学工程,
肿瘤生物治疗
相关阅读:
●
《自然·光子学》新型添加剂使钙钛矿LED成本低更稳定
●
《自然·通讯》国际团队新方法可“唤醒”石墨烯超导性能
●
《应用化学》科学家开发出结晶化捕捉二氧化碳新方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添加剂使钙钛矿LED成本低更稳定。在16日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添加有机卤化铵,制造出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性能更稳定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 LED新型制备材料过去10年来,LED的应用越来越广,其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但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降低LED制造成本是相关产业界的重要目标。钙钛矿算是一种古老的材料,1839年首次发现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因俄罗斯矿物学家列夫·波洛夫斯基而得名(钙钛矿的英文名称是Perovskite)。这种材料多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具有奇特属性。它可以是半导体,也可以是超导体,取决于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钙钛矿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催化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近几年,因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而受到持续关注。LED制备材料的更薄稳定性更好有机无机杂化的钙钛矿材料也被很多科学家视为氮化镓等LED制备材料的替代品,但成膜效率低、稳定性不高这两个缺点制约了其在LED领域的应用。此次,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在论文中称,在制造钙钛矿薄膜时,在钙钛矿溶液中添加有机卤化铵,尤其是长链有机卤化铵,会使钙钛矿晶体颗粒小很多,制成的钙钛矿薄膜更薄、更光滑。而这样的钙钛矿薄膜意味着更好的外部量子效率,会使发光二极管的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相比于硅和其他LED制备材料,钙钛矿更廉价,制备工艺也更简单。研究人员称,新技术将加速钙钛矿在照明、显示、激光领域的商业应用,使未来的LED产品更高效且廉价。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国际团队新方法可“唤醒”石墨烯超导性能。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英国学术刊物《自然·通讯》发表报告说,他们找到一种新方法来“唤醒”石墨烯的超导性,如果相关技术发展成熟,将极大地拓展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 石墨烯的特点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它具有轻薄、强韧、导电、导热等性能,是被工业界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材料。科学家一直相信这种材料可具有超导性,但此前还没找到方法证实。“唤醒”石墨烯超导性实验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石墨烯与一种名为“镨铈铜氧化物”的超导材料搭配展开实验,成功“唤醒”了石墨烯中“沉睡”的超导性。实验显示,石墨烯呈现的超导性并非来自外部,“镨铈铜氧化物”的作用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材料来激发石墨烯内在的超导性。超导是指一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完全消失的现象,这时电流在材料中流动会没有损耗,不会出现能量损失和发热。超导现象在电子产业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但相关技术离大规模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要克服。石墨烯作为超导体将打开很大的想象空间。据研究人员介绍,“被唤醒”后的石墨烯能够用于制造超级计算机等方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应用化学》科学家开发出结晶化捕捉二氧化碳新方法。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通过结晶化捕捉二氧化碳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极高温等条件,并可循环利用材料,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碳捕捉技术实用化。 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碳捕捉是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去除的一类技术,目前还很不成熟。二氧化碳被某些化合物吸收后,还需要将其再释放出来,以气体形式通过管道输送,进而被深埋于地下封存。传统方法需要将捕获物质加热到900摄氏度才能释放出气体,这个过程可能释放出比捕获前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捕获对抗全球变暖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新一期《应用化学》周刊上报告说,他们合成出一种简单的胍类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的水溶液放置于空气中就会形成晶体,其中包含了碳酸盐,这说明空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被捕获了。“通过新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将晶体加热到80至120摄氏度来释放与化合物结合的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碳捕捉更加温和,”参与研究的拉杜·卡斯特尔辛说。据研究人员介绍,加热后,晶体还可恢复成最初的胍类化合物,并可循环利用3次,这就使得碳捕捉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卡斯特尔辛说,尽管碳捕捉技术已经受到很大关注,但具体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积极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应用于对抗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