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新能源:“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海洋能发电
新能源:“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海洋能发电
2014-08-11 17:05:14
第三方平台
最近,一个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将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研制出来,在加以投产利用后达到每平方公里海面可以产生兆瓦级电能。水电等“绿色能源”或许将被海洋发电产生的新能源所步步取代。这个科研团队据悉是国家“顶尖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领导的。
海洋能发电的相关介绍!
据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介绍,如果将这些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结成网状放置到海洋中,将会使海水无规则的运动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电能。据实验测算,每平方公里的海面将可以产生兆瓦级的电能输出。
王中林院士说,我国海域辽阔,海水流动昼夜不停,这为摩擦纳米发电机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环境。依托海洋,这种“蓝色能源”或将超越“绿色能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新能源发电至海洋能!
王中林团队利用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现象研制的“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可用于对河流、雨滴、海浪的动能收集。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四种基本模式的组合应用,这种发电机可以高效地回收海洋中的动能资源,包括水的上下浮动、海浪、海流、海水的拍打。他说,“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固液界面摩擦发电。以前,一般认为只有在干燥条件下才能摩擦起电;该技术也实现了对水滴和波浪动能的同时收集。
王中林认为,利用海洋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前沿方向,但由于海洋波浪能开发成本高、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始终束缚着其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和发展。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工作方式,与现有的各种发电技术不同,使海浪能的收集成为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新能源,
海洋能
相关阅读:
●
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终于迎来应用爆发期
●
《柳叶刀》中国埃博拉疫苗在非洲研究再获重大突破
●
聚酯的生产方法及应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终于迎来应用爆发期。鼓噪了几年后,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石墨烯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近日召开年会,向四家企业颁发了2016年度石墨烯产业杰出贡献奖。这是联盟首次颁发该奖项。联盟秘书长李义春表示,石墨烯产业化正处于关键期,设立该奖项就是为了鼓励行业企业在应用领域勇于探索、率先突破。 石墨烯产业杰出贡献奖企业据了解,该奖项评选条件之一是率先开发出新的应用产品,并且已经产生累计2000万元以上的销售额。这四家获得石墨烯产业杰出贡献奖的企业分别是:常州第六元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第六元素”)、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鸿纳新材”)、济南圣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圣泉科技”)和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烯旺新材”)。鸿纳新材率先推出的石墨烯导电添加剂,主要应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虽然对提高锂电池的容量密度、充放电费率没有带来革命性变化,但是对产品成本下降、性价比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正因为这样,新产品推出后,逐渐被比亚迪、天津力神和国轩高科等锂电池行业龙头企业接受并大批量采购。这也意味着石墨烯应用于锂电正式进入商业化时代。据介绍,鸿纳新材年销售收入达到上亿元规模。第六元素,打破国外垄断,研发出了国内首款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并率先实现产业化应用。据悉,石墨烯涂料主要用在风电叶片上,起到防腐、延寿作用,经测寿命能提高10到20倍。该产品今年销售额3000万元,公司正在将产能从现在的千吨扩大到五万吨。圣泉科技和烯旺新材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纺织服装等领域,其中圣泉科技的石墨烯内衣年销售额5000万至6000万元。烯旺新材生产石墨烯加热片,并联合下游十多家企业共同开发新品,今年预计产业链企业联合实现销售额5亿元。这四家企业石墨烯应用突破后,迎来了众多行业效仿者。据介绍,现在国内已经有十几家生产石墨烯导电添加剂、涂料的企业。石墨烯行业迎来新曙光据介绍,因为大批企业投身石墨烯产业化,今年石墨烯产值预计将达到30亿元,远远超过去年的6亿元。李义春透露,还有很多企业正在尝试产业化,明年估计有五六个新领域产业化应用会突破。到2018年,石墨烯产值预计可达到100亿元,整个行业将迎来应用爆发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柳叶刀》中国埃博拉疫苗在非洲研究再获重大突破。军事医学科学院12月28日宣布,由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疫苗研究首次走出国门后的历史性突破。12月23日凌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布了相关科研论文。 中国埃博拉疫苗在境外临床“零突破”在科技部、国家卫计委和军委后勤保障部等重点资助和合作方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下,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特别评审程序,该疫苗已于两年前进入临床阶段。2015年5月,研究团队开启了赴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临床注册工作,并得到了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塞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大力支持。经过严苛的知识产权审查、多轮的技术资料审评、会议答辩和现场考核,终于通过了伦理和临床许可,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疫苗临床试验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主任医师与塞方卫生部阿里·乌瑞博士共同主持,体现了良好的国际合作,临床方案为剂量递增、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2014年在中国境内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我国研制的重组疫苗安全性好,接种后14天产生高水平抗体,28天达到峰值,提前2周接种可以实现免疫保护。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特点据了解,我国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为全球首个2014基因型,针对性强,且首创冻干粉剂型,37℃环境下可稳定存储3周以上,适合应急条件下的广泛使用,现已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此前,2014年12月,该疫苗在泰州中国医药城进行了中国人群Ⅰ期临床试验,共招募120名志愿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5年3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2015年4月,李兰娟院士牵头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在华非洲人Ⅰ期临床试验,共招募61名志愿者,为我国境内开展的首个针对非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此次,《柳叶刀》杂志再次刊发中国疫苗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期也刊发了WHO牵头在几内亚开展的埃博拉疫苗(rVSV-EBOV)相关工作,还于同一天在《柳叶刀·全球健康》(TheLancetGlobalHealth)刊发了中国人群疫苗加强免疫后产生高水平免疫反应并长时间持续的研究结果,标志着我国应急疫苗研发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面对致死率最高、传播范围广泛、全球严重恐慌的埃博拉疫情,我国科学家取得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成果,既展示了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实力跃升,也是我国防控烈性传染病疫情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对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化学词典告诉你聚酯的生产方法及应用。聚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总称。主要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习惯上也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和聚芳酯等线型热塑性树脂。它是一类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工程塑料。也可制成聚酯纤维和聚酯薄膜。 聚酯的生产方法工业上生产PET和PBT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酯交换缩聚法1963年以前工业上全用此法生产PET,仍为世界各国大量应用。该法主要包括两步:首先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与乙二醇或1,4-丁二醇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或双羟丁酯,常用的催化剂为锌、钴、锰的醋酸盐,或它们与三氧化二锑的混合物,其用量为DMT质量的0.01%~0.05%。反应过程中不断排出副产物甲醇。第二步为生成的BHET或双羟丁酯,在前缩聚釜及后缩聚釜中进行缩聚反应,前缩聚釜中的反应温度为270℃,后缩聚釜中反应温度为270~280℃,加入少量稳定剂以提高熔体的热稳定性。缩聚反应在高真空(余压不大于266Pa)及强烈搅拌下进行,才能获得高分子量的聚酯。纤维用的PET分子量应不低于20000,薄膜用的PET分子量约为25000,一般塑料用的PET分子量约为20000~30000。2、直接酯化缩聚法该法用高纯度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或1,4-丁二醇直接酯化生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或丁酯,然后进行缩聚反应。该法的关键是解决PTA与乙二醇或1,4-丁二醇的均匀混合,提高反应速度和制止醚化反应。与酯交换缩聚法相比,该法可省掉DMT的制造、精制和甲醇回收等步骤,更易制得分子量大、热稳定性好的聚合物,可用于生产轮胎帘子线等较高质量的制品。但该法对原料PTA的纯度要求较高,PTA提纯精制费用大。3、环氧乙烷法该法直接用环氧乙烷与PTA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再进行缩聚反应。其优点是可省掉环氧乙烷合成乙二醇的生产工序,设备利用率高,辅助设备少,产品也易于精制。缺点是环氧乙烷与PTA的加成反应需在2~3MPa压力下进行,对设备要求苛刻,因而影响该法的广泛使用。聚酯的应用(聚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经过缩聚产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的部分PET再通过水下切粒而最终生成。纤维级聚酯切片用于制造涤纶短纤维和涤纶长丝,是供给涤纶纤维企业加工纤维及相关产品的原料,涤纶作为化纤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占据着化纤行业近80%的市场份额,因此聚酯系列的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是化纤行业关注的重点。同时聚酯还有瓶类、薄膜等用途,广泛应用于包装业、电子电器、医疗卫生、建筑、汽车等领域,其中包装是聚酯最大的非纤应用市场,同时也是PET增长最快的领域。可以说聚酯切片是连接石化产品和多个行业产品的一个重要中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