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云南环保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判区域性污染
云南环保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判区域性污染
2014-08-11 17:07:41
第三方平台
近日相关的合作框架协议由云南省气象局和省环保厅合作签订,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将成为合作运行的重点,全面合作机制与应急联动机制(云南省环境保护和气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将被逐步健全。
云南省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介绍!
据悉,双方将重点开展建立健全区域性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网、加强信息共享、联合开展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加强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合作、加强协同应急条件下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合作。
根据协议,环保部门负责提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相关信息,气象部门提供气象监测、天气预报等相关信息。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制度,根据气象观测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共同对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进行研判,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加强预警发布渠道共享。建立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工作机制,根据污染因子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开展事件发展评估等工作,为科学应对处置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健全重大活动、重大节假日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会商机制。
云南省拿出方案对抗环境污染!
同时,双方还将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建立环境空气质量、气象数据实时共享机制和业务系统,实现两部门大气成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实时共享共用。
在联合开展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方面,双方将加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合作,组织双方相关业务科研单位组建团队,共同研发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技术,联合制作、发布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试点工作,强化专业人员技术交叉培训,逐步在全省范围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环保
相关阅读:
●
中国塑料制品多方限制 市场压力较大
●
重视健康:如何避免成为“癌症候选人”
●
中科院宣布塑料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塑料制品多方限制,市场压力较大。中国塑料制品受多方限制,国内外市场压力较大,不确定因素强。未来一段时间塑料制品仍难乐观,虽然三月份塑料制品出口相对前两个月有所缓解,但压力仍然较大。 中国塑料企业国内外市场受限据分析,今年一季度,相继发布的塑料制品进出口数据表明我国一季度外贸环境十分严峻,出口降大降足以表明国内外经济压力较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需求,明显感觉国内塑料产业销售阻力较大,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比之前预计的更加严峻和复杂,并且不确定因素很强。1.企业受多方面限制有订单但做不了首先来看,我国的终端塑料加工及制造企业,在2017年春节过后基本处在低负荷的的状态下,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多半塑料加工及制品企业,将被强制关闭。作为北方“北方塑料生产中心”,今年治理基本关停了绝大部分的塑料制品及加工企业,河北地区的企业特点主要是多数单个企业规模小、且成本普遍偏高、原材料消耗高、能耗高,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都会被关闭。中宇资讯认为,尤其是很多做外贸的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多数没有关闭的企业,也不敢再接单,目前情况多表示还不明朗。2.华东等未受到影响的企业多国内市场为主目前很多主要的进口国,参照东南亚价格,确实我国的成品出口价格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更多的货源都在国际互相打压,终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下游及终端需求低迷所致,全球经济表现乏力、复苏相对缓慢曲折,因此外贸企业也将迎来新常态。很多失去的订单,很难再抢夺回来,或者说要通过激烈的竞争,从新的经济体里抢回市场。3.潜在市场期待下半年在我国传统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越发困难,而塑料制品产业多数归于此类,其实很多消费者对塑料制品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汽车、家居、建筑等等,传统的材料都在慢慢被塑料所代替。目前,我国塑料制品市场处于供需矛盾格外突出,这也是常说的结构性的问题,传统塑料制品过剩,市场需求也会慢慢缩减,高新塑料制品则发展缓慢,很多领域也出现供不应求。随着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今后企业的竞争也将加剧,我国生产企业应该重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结构问题,对于我国的塑料制造商和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来说,无疑存在大量潜在的市场。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如何避免成为“癌症候选人”。“每个人都应意识到癌症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并予以重视,尽量别让癌症纠缠上自己。”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段学章表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癌症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人群统计据国家癌症中心报告显示,2015年有大约429.2万个新增癌症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发1.2万例;约有281.4万名中国人死于癌症,相当于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癌症候选人”名单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名字不会出现在“癌症候选人”的名单里呢?段学章表示:五种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更容易使人受癌症纠缠。第一,爱喝滚烫水。很多人喜欢闲暇时泡杯功夫茶,殊不知这现冲现泡“趁热喝”的茶,容易烫伤食道黏膜,引发口腔黏膜炎、食管炎,为食道癌埋下隐患。比如,千万别性急往下吞咽滚烫的水和食物。带馅儿的食物可能外面不烫里面烫,吃的时候尤其要当心。第二,不爱吃果蔬。很多人大鱼大肉吃太多,蔬菜、水果吃得少,研究表明,肥胖易引发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另外,蔬菜、水果含有很多膳食纤维,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带走有害物质。不吃蔬菜、水果,还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研究显示,不吃胡萝卜的人比大量食用胡萝卜的人,肺癌发病率要高7倍;缺乏维生素A,患肺癌、胃癌的可能性增大;叶酸与维生素B2缺乏,是食管癌高发的重要原因。“每天应吃400克以上的蔬菜,吃肉不要超过75克,体积相当于一副扑克牌大小。营养均衡是远离癌症的最好办法。”段学章说。第三,经常熬夜。英国科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各地1000余名30~50岁的癌症患者,发现99.3%的人常年熬夜,凌晨之后才会休息。熬夜不仅会造成生物钟紊乱,夜间灯光还会破坏保护人体免疫功能的褪黑素形成,容易让乳腺癌、前列腺癌不请自来。段学章建议,熬夜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2点,如果加班到凌晨,最好找一间窗帘有遮光布的房间睡觉,漆黑的环境有助于身体中褪黑素的生成。第四,不爱排便。粪便里含有硫化氢、粪臭素、胆固醇代谢产物等多种致癌物,在肠道里积存久了,就会被重复吸收,刺激肠黏膜。调查显示,没时间排便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患上大肠癌的主要原因。段学章表示,便意一般只会持续几分钟,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捕捉到,一定要抓住一天中“便意”最强的时刻,比如清晨起床。如果早上实在没时间排便,可以调整到较空闲的晚上。另外,吃完晚饭散散步,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无论有无便意,定时去蹲蹲厕所,别让致癌物存积体内。第五,爱静不爱动。很多人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陷在沙发里不想动。国外研究显示,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随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会使人体内免疫细胞减少,大大增加患癌几率。比如,日本医学家发现,胃癌患者大多平时吃得太饱或久坐不动;美国研究表明,久坐的人比常运动的人患结肠癌的可能性高40%~50%,男性还易罹患前列腺癌。“最好工作每两个小时,必须起来活动15分钟以上。”段学章说,不过,一旦不幸罹患癌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以肝癌为例,302医院肝胆外科一中心主任张绍庚表示,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已接近80%,所以被称为小肝癌。许多人觉得身患肝癌就没希望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但由于肝脏“藏”在肋骨后面,有很大的空间供肿瘤生长。肿瘤往往长大到一定程度,患者才会有些症状,所以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特别是高危人群,比如肝炎患者必须要定期查体,以便尽早地发现癌症。”张绍庚说。值得肯定的是,最近几年,国内外在癌症治疗方面确实有了长足进步。包括常规的外科、放疗、化疗、微创消融治疗,还有新兴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甚至基因治疗等。临床医生可以依靠多学科的联合作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不过,段学章也表示,癌症治疗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调整好心情,缓解压力,学会放松,积极面对。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适量运动,逐渐增强体质。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宣布塑料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塑料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它们廉价、轻便、多用,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生活无处不在的主要材料。但在享受塑料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塑料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多数塑料都被填埋或进入海洋环境,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废弃物却给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伤害。如何处理这些塑料垃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 生物降解成处理塑料热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团队近日宣布,在塑料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塔宾曲霉菌对聚氨基甲酸酯的生物降解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以《塔宾曲霉菌(Aspergillustubingensis)对聚氨基甲酸酯的生物降解》为题,发表在国际主流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杂志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建初表示,之所以会选择这个研究课题,正是看到了工业合成塑料的生产与使用已经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介绍说,聚氨基甲酸酯(PU)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也是现代塑料工业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用于工业、医疗、建筑和汽车等领域,被誉为“第五大塑料”。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泡沫塑料、海绵和汽车垫子等,都是PU制成。“全球聚氨基甲酸酯(PU)年产量估计约为800万吨(Mt),并且逐年增加。这些不可降解的聚氨基甲酸酯垃圾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并最终进入海洋生态系统。而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法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土质结构及大气环境,极易造成二次生态污染。”科学家们想尽各种办法研究对聚氨酯材料的化学降解,目前聚氨酯材料的化学降解主要包括水解、热降解、光降解等,但这类降解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使用生物方法降解塑料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吃塑料的塔宾曲霉菌在此之前,2016年,日本京都科技大学(KyotoInstituteofTechnology)小田耕平(KoheiOda)课题组就曾报道发现了一种相当有潜质的处理塑料的微生物,将其命名为Ideonellasakaiensis,该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无论是之前小田耕平的研究,还是此次许建初团队的研究,基本策略大致相似:从塑料垃圾密集的地方着手,发现那些以此为食的“小家伙”。从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垃圾堆集地区采集到干净的土壤样品后,将其放入灭菌盆中,与高纯度聚氨酯(PU)薄膜混合在一起,进而发现了能够降解PU的塔宾曲霉菌。许建初解释说,塔宾曲霉菌可以在聚氨酯表面生长,并通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酶和塑料发生生物反应,破坏塑料分子间或聚合物间的化学键;同时,这一真菌还利用了其菌丝的物理强度,帮助“掰开”塑料聚合物。在塔宾曲霉菌作用下,原本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塑料,两周就可以明显看到生物降解过程,两个月后其培养基上的塑料聚合物基本消失。与之前小田耕平团队的研究相比,二者都是关于微生物生物降解有机塑料聚合物的研究,并且降解效率类似。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三点不同:首先塔宾曲霉菌是真菌,而Ideonellasakaiensis是细菌;其次所降解的塑料材料不同,许建初团队研究降解的是聚氨酯(PU),而小田耕平团队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第三,Ideonellasakaiensis是首次发现的新种,由研究团队自己命名,而塔宾曲霉菌并不是首次发现及命名,却是首次发现其有降解塑料的能力。真菌分解或成治污利器谈及目前塑料垃圾处理的两个主要方向,许建初告诉记者:一是发现具备降解塑料垃圾能力的关键微生物和关键酶,并推广至大规模生产;另一个是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的研发,主要通过聚合淀粉、二氧化碳等可降解小分子来生产塑料制品。“而其中真菌分解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相比较其他传统处理方式,真菌分解能够完全将聚合物降解成小分子,占地少,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并且其生产的小分子物质可被其他生物体重新吸收利用。”从已经发表的论文简介中看,研究成果已经在饱受白色污染困扰的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展开了具体实践性的试验。许建初告诉记者,以目前的研究来看,塔宾曲霉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属于可培养真菌,培养条件并不苛刻。并且降解速率较快且效果明显,适用于以后大规模生产。目前尚处于实验室小批量培养阶段,一旦了解清楚其中的机制机理,便可适用于大批量试验”。在真正成为“治污利器”之前,许建初认为,还需要解决以下四个主要问题:真菌的大批量生产、塑料垃圾的分类和前处理、真菌培养条件的建立以及对其中关键酶和机制的了解。许建初强调说:“真菌降解的塑料有其特异性,另外对塑料的成分结构可能也有特定的要求。此外,真菌降解塑料的能力受环境因子如温度、酸碱度等的影响;并且在自然环境中,该过程可能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