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地球环境所研究指出初级能源消费对全球增温有贡献
地球环境所研究指出初级能源消费对全球增温有贡献
2014-08-11 17:08:44
第三方平台
全球温度转暖被估计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的结果,至少当前主流学术观点是这么认为的。以前(大规模人类温室气体排放之前)自然界需要太阳辐射等很多外部驱动来触发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拿出方案对抗能源危机!
十年尺度太阳活动往往对局地或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强烈影响,可见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调制作用。人类能源消费对局地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在能源消费集中的地区往往形成“热岛效应”。从全球来看,人类一次能源消费对全球变暖有没有贡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初级能源消费的实质是将地质历史时期储存的太阳能集中释放出来。对地表而言,相当于额外增加了能量输入。研究人员计算了全球初级能源消费释热的热值与功率,通过比较能源消费释热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变化量(△TSI),研究人员发现当前人类能源消费释热已经相当于十年尺度太阳辐射变化量,进而指出全球初级能源消费对全球增温具有重要贡献。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发达国家化石能源消费相对较少,但其能源消费总量较多,同样应该对全球变暖负有责任。
绿色能源正被人类重视!
研究人员根据目前国别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估算了未来几十年世界初级能源消费情况,发现未来初级能源消费将向大气释放更多热能,对全球增温的贡献加大,进而指出在不考虑气候变化的自然变率情况下,能源消费释热引起的增温效应将不断增强。
该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2013年第1期和第4期的《地球环境学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环保,
能源
相关阅读:
●
日本启动“癌症光免疫疗法”临床试验
●
动物实验显示抗癌药可治疗自闭症社交缺陷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酸催化生物质类化合物反应中溶剂效应研究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日本启动“癌症光免疫疗法”临床试验。据日媒报道,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东医院(千叶县柏市),日前启动了使用被称为“近红外线”的光线治疗癌症的“癌症光免疫疗法”国内首个临床试验。 报道称,该治疗法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研究员小林久隆等研发的,由美国生物风险企业实施。临床试验以数名患有头部或颈部癌症的患者为对象来确认安全性,力争数年内获得批准。小林表示:“在日本的临床试验比预想的更早启动了。可以期待副作用小、有效性高。”据称治疗的方式是:把与癌细胞表面较多的蛋白质黏连的抗体,以及对近红外线起反应的物质连接起来,作为药剂使用。向患者注射该药剂,翌日用光线照射癌症部位后,与癌细胞相连的药剂发生化学反应,促使癌细胞破裂。而且人体免疫系统会对破裂的癌细胞成分做出反应,因此有望对转移到了远离照射部位之处的癌也有效。报道指出,近红外线对人体无害,安全性高。对于距离体表较远的深层癌症,也可以从注射针头里穿过直径1至2毫米的光纤进行照射。临床试验对象为头部或颈部癌症复发、通过标准治疗也未见效的患者。此前在美国实施的临床试验中,有报告称15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14人癌症患处变小,其中1人癌症消失。据悉,其中还有患者的治疗效果长期持续。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动物实验显示抗癌药可治疗自闭症社交缺陷。美国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抗癌药罗米地辛能使一批大脑功能相关基因恢复正常运作,缓解自闭症实验鼠的社交行为缺陷。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研究人员说,新研究针对因Shank3基因缺陷而患有自闭症的实验鼠,用低剂量罗米地辛进行为期3天的治疗,发现改善社交行为的效果能持续约3周,相当于人类的几年。该研究小组此前发现,Shank3基因是重要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其缺陷会使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含量过高,错误地抑制一批与大脑神经信号传递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本身并没有发生突变,但由于上游调节失灵而不能正常活动,导致自闭症行为。罗米地辛本身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某些T细胞淋巴瘤。它能阻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发挥作用,解除上述基因受到的束缚,使其恢复正常表达。新研究显示,用药物调整多个基因的表达以缓解自闭症症状,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案,但对人类的效果尚需检验。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学》杂志上。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酸催化生物质类化合物反应中溶剂效应研究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宗超研究员带领生物质转化技术研究团队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umesic教授团队合作,在酸催化生物质类化合物反应中的溶剂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文章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上。 人类未来的发展,除了光、风、核、地热能之外,还需要可持续利用的清洁碳资源。生物质资源丰富、分布广、可再生、价格低廉,具有替代化石资源的巨大潜力。酸催化反应在生物质转化利用领域占有主要位置,包括原生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过程,纤维素、半纤维素酸水解至糖类化合物过程,酸催化糖类化合物脱水至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过程。酸催化体系中的溶剂组成直接影响催化反应的活性、产物收率、理想产物稳定性以及产物分离率等。研究团队在混合溶剂-极性非质子性溶剂/水中,B酸催化的7种生物质类模型化合物转化反应中的溶剂效应。该溶剂效应主要体现在质子从主体向反应物的迁移,以及碳正离子过渡态的形成这两个过程。科研人员结合经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底物分子中的有效羟基比率、有机溶剂在底物的局部环境中以及本体环境中的分布、以及底物分子与水形成的氢键强度等方面分析,建立了多因素相关模型预测反应速率常数,且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所得反应速率常数相吻合。这项工作对于理解酸催化反应体系中的溶剂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望为生物质酸预处理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酸水解制糖等重要转化过程提供选择溶剂的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