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材料科学:纳米粘土生物塑料被研发
材料科学:纳米粘土生物塑料被研发
2014-08-13 17:07:39
第三方平台
欧洲某个科学研发团队在四年的研究后已经完成一个纳米塑料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叫ECOplast。这个项目主要是为汽车行业制造一种高性能塑料,并且这种塑料是可再生的。
日前,ECOplast项目负责人正式对外宣布,一种以PLA(聚乳酸)和纳米粘土为原料的生物基塑料已成功问世。该种塑料专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倾心打造。
粘土生物塑料的介绍!
ECOplast项目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四年期间,研究人对PHB(聚羟基丁酸酯)不同种类的混合材料进行研究,并融入各种自然纤维以增强其内在性能。
在一次偶然的材料配备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PLA与纳米粘土的结合能够制造出一种高性能复合塑料。经仔细分析后,专家们表示该种塑料各项性能均符合当前汽车内饰对原料的需求。他们断定,这种生物塑料是理想的车用塑料。
粘土生物塑料的研发过程!
此外,ECOplast研究团队还以玉米长须中的蛋白质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研制出了一种名为PBP的人工合成聚合物。然该种材料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并未真正上市。
ECOplast项目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欧盟委员会全额拨款资助这个项目,ECOplast项目是由西班牙、葡萄牙、德国、芬兰及荷兰多国科学家一起研究并完成的,对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完成意义重大。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及新材料,
纳米材料
相关阅读:
●
生物医药:日本科学家发现多能干细胞诱导新方法
●
生物医药:研究揭示SecY/Sec61蛋白传导通道转位机制
●
材料:苏州纳米所非层状结构二维单晶纳米片的研究取得进展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最近,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小保方晴子(ObokataHaruko)和同事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做出重大发现,小保方晴子等人将从新生小鼠身上分离的细胞暴露在弱酸性的环境中使细胞恢复到未分化状态,并使其具备分化成任何细胞类型的潜能。
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上。小保方晴子利用荧光蛋白监测细胞的多能性。研究者对不同环境压迫条件下的白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短期暴露在低pH溶液中的白细胞,有部分激活了多能性标记。研究者将这些细胞收集起来,发现它们具备早期胚胎的基因标记——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STAP)。
目前小保方晴子和同事们只成功使用新生小鼠的不同组织获得过STAP细胞,而成体细胞乃至其他物种的细胞是否也能通过类似的方法制备STAP细胞还有待验证。但无论如何,纯物理刺激能够使已经分化的细胞恢复到多能状态这一现象的发现,对致力于以更简便方式制备病患特异性干细胞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大振奋人心的喜讯。
生物医药专题:http://www.b2star.com/topic-shengwuyiyao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新和成的蛋白被定向到SecY/Sec61蛋白传导通道上,以便穿过细胞膜来转位。
本期Nature上两篇论文采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来了解这一重要蛋白转位过程的机制。EunyongPark等人发表了不活跃的和活跃的细菌核糖体-通道复合物的结构;MarkoGogala等人发表了一个哺乳动物核糖体-通道复合物在闭合和半开启构形下的结构。
这些结构显示,核糖体结合并不会造成该通道发生很大结构变化。相反,新和成蛋白的一个憎水区域的膜插入似乎会帮助该通道的一部分开启,同时确保该通道对于离子流动来说保持关闭。
生物医药专题:http://www.b2star.com/topic-shengwuyiyao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单晶超薄膜是拥有宏观横向尺寸和纳米级甚至原子级厚度的二维单晶材料,由于其在厚度维度上的尺寸远远小于另外两个维度,造成了该类材料的电子能级和态密度与体相材料相比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单晶超薄膜物性的深入研究及其应用的开发探索依赖于发展可控的、高质量的各种类单晶超薄膜的制备方法。仿照石墨烯的剥离过程,最近发展的剥离技术被用于制备各种半导体类单晶超薄膜,如MoS2,GaN,MxM1-x(OH)2等。但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层状结构的体相材料,获得纳米级甚至原子级可控厚度的非层状结构单晶超薄膜仍是巨大的挑战。
最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靳健课题组提出利用二维限域反应制备大面积金属单晶超薄膜的方法。该方法以一种液晶双分子膜为模板体系,使双分子膜与水形成双分子膜/水层/双分子膜的交替层状有序结构。由于水层的厚度在纳米尺寸,且可以通过改变其质量进行精确调控,从而可以将金属单晶的还原反应控制在水层中发生,制备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厚度可控的大面积单晶金的超薄膜。课题组与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吴东岷、徐科以及厦门大学教授任斌合作进一步研究了单晶超薄金膜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相关结果发表在J.Am.Chem.Soc.2013,135,12544上。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获得更薄的单晶薄膜,课题组对该双亲性小分子进行分子设计,使其与水分子间形成强的氢键作用。由于水的流动性被极限制,得到双分子膜/水/双分子膜的水凝胶体系,该水凝胶体系保持了原有的层状有序结构。以此水凝胶体系为反应场,制备出厚度仅有3.6nm,面积超过100mm2的单晶超薄金膜。课题组与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张珽、倪卫海以及苏州大学教授李有勇合作,对单片单晶金膜的光电性质进行理论计算和测试。相关结果发表在Nat.Commun.2014,5,3313.上。
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3080、21273270)和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33002)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