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医学界如何解释基因变异与基因测试
医学界如何解释基因变异与基因测试
2014-08-14 16:45:07
第三方平台
基因诊断最大的困境是不言自明的:现有的治疗能力远远落后于诊断水平。虽然预报了某种疾病,但是医生们却对此束手无策,这有什么用呢?科学家们自我安慰道:先进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之间的割裂将来总会结束的,但需要假以时日。
怎么看基因变异与基因测试?
罗伯特·科赫和路易斯·帕斯特伊在19世纪70和80年代发现流行病的病因到抗生素的研制,也整整过去了50年。
所有的基因测试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则:检测由于持续遗传变化(即变异)而不能正常工作的遗传特质。
这种变异可能会涉及到整个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的区段,甚至也可能是基因的最小构造单元:碱基。假如某个基因中有条不紊的碱基顺序发生了变化,疾病就会接踵而来。
大多数疾病基因是“隐性”的,这意味着:一个人仅仅只有他同时从母亲那里、又从父亲那里通过遗传获得了缺损基因才会生病。如果他只获得了一个疾病基因,那么另一个健康的基因就会补偿机能缺乏。这个人本身是健康的,但却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甲烯蓝的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
●
抗冻蛋白是什么,抗冻蛋白应用有哪些
●
什么是古洛糖醛酸,古洛糖醛酸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甲烯蓝的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甲烯蓝别名次甲蓝;美兰;美蓝,亚甲蓝,治疗尿路结石,闭塞性脉管炎等,治疗期间避免高钙食物,多饮水。本品亦可外用于口腔溃疡的涂布。 甲烯蓝用法用量1.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用本品动脉注射,每隔3,4日1次,用量为0.5%5~10ml,3次为1疗程。2.治疗神经性皮炎:本品与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用0.2%溶液局部注射,可作用于神经末梢,损害末梢神经髓质,新生的髓质大约于30日后修复完毕。治神经性皮炎时,用本品复方溶液(由本品0.2g,盐酸普鲁卡因3g,加水至100ml而成)局部多处点状注射,1次用药总量不超过15ml。在注射后多有疼痛,经4小时左右疼痛逐渐转为麻木,此时因末梢神经受刺激,继而神经髓质受损,约30日后,新的髓质生长,感觉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可以复发,但皮损程度较前大为减轻。3.本品亦可外用于口腔溃疡的涂布。4.治疗亚硝酸盐(包括烂白菜及腌渍不好的蔬菜、酸菜等)及苯胺类引起的中毒,用1%溶液5~10ml,稀释于25%葡萄糖溶液20~40ml,静注或口服本品150~250mg,每4小时1次。5.治疗氰化物中毒:用1%溶液50~100ml静注,再注入硫代硫酸钠。 甲烯蓝注意事项1.不可作皮下、肌内或鞘内注射,以免造成损害。2.静脉注射剂量过大(500mg)时,可引起恶心、腹痛、心前区痛、眩晕、头痛、出汗和神志不清等不良反应。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抗冻蛋白是什么以及抗冻蛋白的应用。抗冻蛋白俗称AFP,一些极地鱼类中发现。主要作用就是抗结晶。主要是体内水分的超低温结晶。作用机理上目前公认或许就是吸附学说。此种蛋白质在结晶表面吸附,阻碍了结晶生长,造成了了非单一物质的结晶困难,应所周知,结晶就是同类小分子堆积,如果物质不够纯,就要更多的压力去解决杂质的干扰堆积问题,所以AFP就是充当此类杂质,让某些生物在极端条件下存活。 抗冻蛋白是什么抗冻蛋白AFPs(Antifreezeproteins):一类具有提高生物抗冻能力的蛋白质类化合物的总称。 最初是从南极与北极地区的海洋鱼类血清中发现一种能与冰晶相结合的特异性蛋白质,它能阻止体液内冰核的形成与生长,维持体液的非冰冻状态。在这些地区生活的鱼类全都具有合成这类蛋白的能力,以适应低温的生活条件。研究最多的可能是生活在南极洋面的Perchlikenotothenioids的体内抗冻蛋白,发现这一蛋白基因与鱼的胰蛋白酶原基因中90%以上的核苷酸碱基序列相同或许说明这两者有相近的进化关系。近年来相继在昆虫、植物(如冬黑麦、沙冬青、唐古特红景天叶等)体内也发现有类似功能的抗冻蛋白。至今鱼类的AFP基因的转化植物已获成功;与植物中类似AFP基因在微生物体内克隆也获得成功。推测植物抗冻分子生物学和培植农业上抗冻新品种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抗冻蛋白的应用抗冻蛋白是一种能抑制冰晶生长的蛋白质或糖蛋白质。自二十世纪发现以来,研究对象先后从极区鱼类,昆虫,转移到植物材料上。 以生长在天山海拔3450m处的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为实验材料,从叶片中提取质外体蛋白。经SDS-PAGE分析,发现在分子量为15。2~72。3kD范围内出现七条多肽,PAS染色显示这些多肽中均含有糖基。通过光镜组织切片显示,在珠芽蓼叶片细胞的质外体中存在丰富的蛋白质,PAS染色确定其含有糖蛋白。通过测定其热滞值,进一步确定质外体蛋白是具有抗冻活性的糖蛋白,说明抗冻蛋白是维持珠芽蓼抗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用冰吸附纯化(iceaffinitypurification)方法,找到抗冻蛋白AFP,研究人员发现低温导致结晶生成时,该蛋白便会活化,参入阻止晶格的形成,而一旦温度回升,或是酸碱度降低时,抗冻蛋白又会完全失去活性。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什么是古洛糖醛酸以及古洛糖醛酸的存在方式。古洛糖醛酸是醛糖的一级羟基氧化为羧基而成的羧酸。糖醛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最常见的糖醛酸有D-葡萄糖醛酸、D-甘露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L-艾杜糖醛酸、L-古罗糖醛酸。 什么是古洛糖醛酸古洛糖醛酸是醛糖的一级羟基氧化为羧基而成的羧酸。糖醛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最常见的糖醛酸有D-葡萄糖醛酸、D-甘露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L-艾杜糖醛酸、L-古罗糖醛酸。为有代表性的糖醛酸,为葡萄糖6位上的醇基被羧基置换。D-葡糖醛酸除在尿中以酚类、类固醇的配糖体(D-葡糖醛酸苷)的形态出现外,在动物中以粘多糖的组成糖的形态出现,在植物中则以阿拉伯树胶、半纤维素和皂苷等的组成糖的形态出现。另也常以细菌分泌的荚膜多糖出现。在细胞内。经NAD+的特异的脱氢酶的作用,由UDP-葡萄糖生成UDP葡糖醛酸,成为配糖体和多糖的葡糖醛酸残基的供体。 古洛糖醛酸存在方式糖醛酸通常以吡喃糖和呋喃糖形式与它们相应的内酯处于平衡状态。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代谢的产物。D-半乳糖醛酸是果胶的成分,果胶经酶促水解,可以得到很高收率的D-半乳糖醛酸。D-甘露糖醛酸和L-古罗糖醛酸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于多种海洋生物如海藻等中,因此也称藻酸。L-艾杜糖醛酸是硫酸软骨素、肝素和其他多糖的成分。 糖醛酸在剧烈的水解条件下,很轻易发生脱羧反应,因此不易从天然资源中分离得到,一般采用酶水解制备。氨基己糖醛酸、2-氨基半乳糖醛酸、2-氨基甘露糖醛酸、2-氨基葡萄糖醛酸也相继从细菌多糖抗原中发现。D-葡萄糖醛酸经醋酸杆菌作用得到戊糖醛酸(D-来苏糖醛酸)。 糖醛酸通常以内酯的形式存在,D-葡萄糖醛酸是呋喃糖-3,6-内酯趋于稳定的状态,称为D-葡萄糖醛酸内酯。D-半乳糖醛酸的呋喃糖要求两个五元环之间是反式连接,因此,3,6-内酯采取吡喃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