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中国将赴埃博拉病毒感染疫情区
中国将赴埃博拉病毒感染疫情区
2014-08-15 16:39:59
第三方平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国是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今其他的国家发生了疫情,我国也是立刻同他们站立到了同一条战线上,和他们共同努力度过难关。
中国将积极援助埃博拉病毒疫情区!
近期,北京疾控中心已经成立了相关防护机制,而且北京的多家医院联合组成医疗小分队,随时待命赶往疫情区。首先对各个小分队进行演练,让他们熟悉整个过程,以免感染上埃博拉病毒。当然了我国这些医疗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有的主动报名奔赴疫情区救治。据国家初步决定这些小分队暂时保持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小组轮换工作,有去西非支援的,有去几内亚支援的,按照疫情发生的严重性来安排小分队的工作去向。
奔赴前线的基本上都是我国传染疾病科的一流医师,他们对传染疾病了如指掌,而且也对该病毒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可以说对埃博拉病毒已经很了解了,他们会根据该病毒的特性,注入相应的阻断性药物,来控制病毒的扩散,从而医治那些传染不是很厉害的致病者。再就是他们都是传染病科的医生,在防护工作上也会非常小心谨慎,是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感染上病毒的。
相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埃博拉病毒即使再强大也会被我们消灭的。各国都在致力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中,相信很快就会传来好消息吧,目前阻断性的药物的不断问世也增强了医疗团队的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科学,
埃博拉病毒最新消息
相关阅读:
●
电子-离子融合束技术开展类铍钙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实验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电子-离子融合束技术开展类铍钙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实验。宇宙中的可见物质超过95%都处于等离子体状态,研究等离子体物理过程有助于对恒星、超新星遗迹、星系、行星状星云、X射线双星和活动星系核等的研究。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子-离子碰撞过程包括电子-离子碰撞激发、电离以及电子-离子复合过程。研究复合过程对于理解等离子体的演化以及动力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等离子体电荷态平衡的建立以及诊断等离子体温度、密度等参数都依赖于精确的复合速率系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德国吉森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莱彻斯特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电子-离子融合束技术,由电子冷却器提供冷却介质并同时作为电子靶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m)上开展了类铍钙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实验,取得新进展。 实验首次高精度地测量了类铍钙离子的电子-离子复合速率系数,并结合最先进的AUTOSTRUCTURE计算,除测量到常规的双电子复合共振之外,还观测到俘获一个电子同时激发两个内壳层电子的三电子复合过程,以及处于2s2p3P0亚稳态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同时发现,目前理论计算三电子复合过程仍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是对电子关联效应的精确理论描述不够精确,由实验测量获得的等离子体速率系数,可以作为基准数据用于实验室和天体物理等离子体建模。 该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和中科院重点前沿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体物理期刊TheAstrophysicalJournal,862(2)2018上。
●
改变溶剂条件可以得到两种V24 MONC准异构体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改变溶剂条件可以得到两种V24MONC准异构体。金属有机纳米胶囊(MONCs)在超分子化学及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通过改变外界刺激条件,如光、电、酸碱度、客体分子及溶剂来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的MONCs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这些MONC的自装组行为,有助于人们了解并进一步模拟生物体系的组装行为。目前基于这些具有刺激响应的MONCs之间的相互转变,常常伴随着客体成分(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在种类及数目上发生变化,然而探索合成MONC异构体/准异构体的研究还很少。这些研究不仅为设计合成具有不同形状的MONCs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研究它们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袁大强及其团队在可控杯芳烃-钒纳米胶囊自组装及相互转变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溶剂条件可以得到两种V24MONC准异构体。有意思的是,这两种MONCs在不同的溶剂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时,研究表明它们在结构上的差异,也导致它们的磁学性质有很大的不同。该工作为新型MONC异构体/准异构体的结构设计、转变及构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科学》我国科学家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科学家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志刚研究员、张东辉院士、杨学明院士等人,利用自主发展的具有国际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结合高精度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分析,对H+HD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 在实验上,王兴安和杨学明等人自主研制了一台独特的结合阈值激光电离技术,以及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交叉分子束反应动力学研究装置,使得实验上获得的氢原子产物的散射角度分辨率达到了世界上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利用这一装置,研究小组成功地测得了H+HD→H2+D反应的全量子态分辨产物速度影像,在实验上观测到了转动态分辨的H2产物前向角分布快速振荡结构。在理论计算上,孙志刚等人发展了独特的描述化学反应中几何效应的动力学理论,并基于张东辉等人发展的高精度的势能面,通过精确量子动力学分析发现,只有引入“几何相位”效应的理论计算才能正确地描述实验观测到的前向散射振荡结构。 本项课题的研究进展是科学实验与理论计算的又一次“完美结合”,用交叉分子束和量子化学方法首次定量了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作用,把化学动力学中的一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几何相位”效应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也是理论和物理化学领域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科学家发现在波恩-奥本海默近似或绝热近似下,必须引入“几何相位”(GeometricPhase)才能在绝热近似下准确描述这些体系的量子动力学行为。而引入“几何相位”对于量子体系的动力学的干涉行为产生改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几何相位”效应。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揭示了“几何相位”在化学反应中独特的作用以及“几何相位”效应的物理本质,对于研究广泛存在锥型交叉的量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学家们还在实验上发现和证实了这一重要反应体系在高能反应时一个全新的反应机理,这对于从根本上理解这一重要体系的高能反应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