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医学研究:基因疗法可以医治ADA缺乏症
医学研究:基因疗法可以医治ADA缺乏症
2014-08-20 16:38:00
第三方平台
1990年9月14日被看做是基因疗法的诞生日,当时,美国国家健康协会的医生弗伦奇·安德逊、米歇尔·布拉斯和科莱斯·库尔福最先在美国尝试使用基因进行治疗。他们的病人名叫阿莎蒂·德斯瓦,是一个只有4岁的小姑娘,她患有严重的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ADA缺乏症)。
第一个被批准的基因疗法试验的过程并不壮观:整个医治过程仅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阿莎蒂坐在床上,通过一根连在她手臂上的输液管把白细胞输送到她的体内。
这些白细胞对于医治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医生已经先行采集了阿莎蒂的细胞,而且在重新输回孩子体内之前就已经植入了附加的基因,而这正是阿莎蒂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的基因。
什么是ADA缺乏症?
医生吧阿莎蒂所患的疾病称之为“ADA缺乏症”。ADA是“腺苷脱氨酶”的缩写。这种酶可以防止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如果腺苷脱氨酶缺乏或者工作不正常的话,相应的毒素就会在有机体内聚集并破坏免疫系统的细胞。首当其冲就是T细胞,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细胞。缺少了T细胞,免疫系统就无法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即便是一次对健康人无害的病毒感染也足以对罹患此病的孩子产生致命的威胁。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科学,
遗传学
相关阅读:
●
大化所为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提供新思路
●
基因治疗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
儿茶酚乙胺的剂量以及副作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大化所为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提供新思路。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剑和葛庆杰研究团队在CO2催化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通过设计一种多助剂共存的铁基催化剂,实现了CO2加氢高选择性制取线性-烯烃。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若能利用CO2为原料,将其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不仅可实现碳减排,还可减轻对煤、石油等传统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二氧化碳的选择性转化是世界性的难题,制备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面临巨大挑战。在前期CO2加氢直接转化制燃料汽油的研究基础上,该团队首次提出了CO2加氢直接转化为高值化学品线-烯烃的新路线。线性-烯烃是一种非常重要且附加值极高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高级润滑油、聚烯烃等生产领域。但该产品的生产长期依赖石油,且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在最新的研究工作中,该团队通过设计氧化铁和碳化铁共存的铁催化剂,辅以玉米芯灰分中协同共存的多种电子助剂和结构助剂,突破了二氧化碳加氢C-O键活化和C-C键偶联的技术瓶颈,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大幅提升了烯烃及线性-烯烃的选择性,CO2单程转化率31%,烯烃选择性达72%,C4-C17的线性-烯烃在烯烃(C4+)中的比例突破80%。通过优化多活性位及助剂的空间排布,揭示了线性-烯烃生成的关键控制机制。催化剂连续运转保持稳定。该工作为利用CO2制取高值化学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基因治疗会是下一个风口吗。基因测序的的热度还没有过去,基因治疗又一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而这一次,中国作为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17年3月,杭州市肿瘤医院院长吴式琇也开始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癌症患者。1月2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长文,评论了中国率先开始基因编辑人体试验之举,其中对吴式琇的试验进行了报道。2月21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刊登了题为《中国医生在癌症基因疗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文章,文章称,53岁的食道癌患者在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基因修复的试验性治疗。而这也正是吴式琇团队的一项针对各类癌症的新型治疗方式。据了解,吴式琇的团队抽取食管癌患者的血液标本,通过高铁将其运送到安徽柯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运用CRISPR技术将血液里的免疫细胞中影响肿瘤杀伤作用的基因删除,再将其回输入患者体内,希望被修饰过免疫细胞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据消息称,现如今在中国的CRISPR研究中,除了食道癌,另外还有八项研究,相比之下,美国政府于2017年10月19日批准第二种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疗法(yescarta基因疗法)治疗特定淋巴癌患者。据相关报道,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教授卢铀团队宣布将开展“全球第一例”CRISPR–Cas9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同年10月28日,首名癌症患者接受了经CRISPR技术改造的T细胞治疗。同时,又有报道称,早在2015年,位于安徽合肥的解放军第105医院就已经开始了CRISPR人体试验。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国的起跑并不算快。1963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表十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提出了基因交换和基因优化的理念。但由于对于基因的了解甚少,基因治疗历经了大量的失败。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逆转录酶等相继被发现,基因重组工程技术得到发展,病毒载体出现,基因治疗的技术体系初步具备。1980年,克莱因在没有获得任何机构批准的状况下对两名危重患者实施了类似小鼠实验的基因治疗,但这次尝试未能获得成功。克莱因失败的尝试受到了广泛而严厉的指责和惩罚。但正是因为这次失败,让基因治疗被广大民众所熟知。这个事件后不久,NIHDNA重组技术指导委员会组建了基因治疗分委员会。这标志着美国开始从政府和管理层面关注基因治疗。但这次,中国走在了基因治疗的前沿,成为了世界基因治疗领域的领头羊。是中国太激进?还是美国太保守?这个问题成为了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在受试者知情同意方面,中美两国在试验开始之前都会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对于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死亡事件,数据显示,目前,吴式琇的试验已有7例死亡病例,而他表示,患者死亡由其所患疾病所致,与试验本身无关,因此无需上报。另外,在新型治疗方式的人体安全性方面,吴式琇认为,挽救患者生命是最重要的,目前他已编辑了10余位癌症患者的基因,未来计划在更多患者身上进行测试。在现阶段,基因治疗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并且由于该领域的不成熟性,在快速推进与保障安全性之间尚未找到理想的平衡点。但在关注风险的同时,更应该看其治疗成效。近年来,中国始终都在努力推动国内产业走上国际舞台。在基因治疗领域,激进也好,保守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推动人类的健康良性发展。但就像文中提到的那样,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更要在快速推进与保证安全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儿茶酚乙胺的剂量以及副作用。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为中枢性递质之一,具有兴奋β-受体、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兴奋心脏β-受体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儿茶酚乙胺的剂量静滴,20mg/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mg~300ml稀释后,以每分钟20滴之速度滴入,根据病情调整滴速,但最快不超过敏分钟0.5mg。治疗剂量范围为每分钟1μg~5μg/kg,多数病人用量每分钟<20μg/kg。小儿,10mg/次,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以每分钟10~15滴的速度滴入并根据病情调整滴速。儿茶酚乙胺的副作用一般较轻,偶见恶心、呕吐、低血压或高血压。剂量过大或滴注太快可出现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有时诱发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