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材料科学:日本开发出2英寸SCAM晶体
材料科学:日本开发出2英寸SCAM晶体
2014-08-25 17:15:07
第三方平台
日本的科研人员最近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ScAlMgO4(SCAM)晶体,这种晶体口径为50mm(2英寸)。科学家设想,这种晶体可以用于蓝色LED元件和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等元件的基板,能在GaN类发光元件上广泛应用。据悉该项目科研人员来自日本福田结晶技术研究所。
与制造蓝色LED元件的基板大多使用的蓝宝石相比,SCAM更适合减少GaN类半导体的结晶缺陷,因此有望提高发光元件的亮度。据该研究所介绍,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松冈隆志教授的研究小组利用试制品层叠GaN类半导体设计了LED,证实了该材料的有用性。
SCAM的特点是与GaN的晶格失配度仅1.8%,不容易产生晶格位错这种结晶缺陷。虽然以前业内认为很难制作SCAM晶体,但福田结晶技术研究所采用CZ法试制成功了2英寸的高品质SCAM晶体。据该研究所介绍,通过改善晶体生长的条件和晶体生长炉的结构,提高了结晶品质。该研究所劈开试制出的SCAM晶体,利用X射线衍射法评估了其C面,结果发现其半幅值为12.9秒,结晶品质跟Si的完全结晶相当。
另外,该研究所不用切割和研磨加工工艺,而是利用SCAM晶体块通过劈开加工做成了晶圆。此举可降低晶圆的成本。利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使GaN薄膜在1040℃下垂直于SCAM晶体的劈开面生长,结果获得了镜面的低位错晶体。这也是一大成果。
福田结晶技术研究所今后将设法继续增大SCAM晶体的口径,还将对其进行商业化运作。福田结晶技术研究所将于2015年春季开始销售2英寸的SCAM基板。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及新材料
相关阅读:
●
“零能量”的代糖(添加剂、含糖量)未必好
●
科学家提出新型光电容集成概念
●
深度测序技术发掘植物病毒资源

家长不要被一些标榜“零热量”的饮料或零食所误导,而放任孩子食用。真正“零热量”的零食是不存在的,它们不过是使用了代糖,而热量相对较低,零食中本身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都是具有一定热量的。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真正的糖虽然热量较高,但没有必要把它看做洪水猛兽,掌握好孩子吃的时机和量,对孩子还是有益处的。葡萄糖几乎是大脑唯一的燃料,大脑能持续、稳定地工作多亏有它提供能源。适当地给宝宝吃些糖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记忆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宝宝情绪激动时给他吃点糖也可以发挥改善情绪的作用。但是饱餐后、吃饭前2小时内、睡觉前,不应给孩子吃糖或吃甜食,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胃口,增大龋齿风险。宝宝喜欢吃糖,父母不妨跟宝宝做个约定,规定每周可以吃的量,以及吃糖的时间。
代糖其实就是一种甜味剂,甜味剂有效解决了蔗糖成本高、能量高等不足,而且其甜度与蔗糖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越来越受到商家的欢迎。因为用在食品中也会让人产生“甜”的感觉,所以甜味剂的名字也叫“代糖”。因为不含有“真正的糖”,这类含有代糖的食品还常常贴有“无糖”或“零能量”等标签,给购买者以“健康食品”的形象,以刺激购买欲。
有研究认为长期过量摄取阿斯巴甜会对身体产生毒性。这是因为阿斯巴甜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醇,天门冬氨酸会造成脑部伤害、内分泌失调或肿瘤,而甲醇在体内可以代谢成甲醛和甲酸等有害物质,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患者如果服用苯丙氨酸会导致智力发育障碍,这被称为苯丙酮尿症。而且,怀孕中的妇女最好也不要摄入阿斯巴甜。

可持续的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为满足未来绿色环保的能量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接近15%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低廉的成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光伏电池之一。同时,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因其超高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在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同一工作体系中,目前所用的光电转换器件和能量存储器件都是通过外接电路连接并且独立控制的,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空间的浪费与能量的额外消耗。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沈国震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东栋副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面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组装的光电容集成概念,并且通过对材料的掺杂改性,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优良能量转换与存储总效率、高循环稳定性的集成光电容器件。相关结果发表在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上。
该工作验证了集成光电容的设计概念的可行性,有望在轻质、便携、节能器件中得到应用。同时,采用柔性基底还有望实现柔性集成光电容系统,从而在下一代柔性、可穿戴器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因其快速和灵敏的检测特点已成为植物病毒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这一技术具有非序列依赖性的优势,能同时检测植物样品中可培养和不可培养的、含量高及含量低的所有的DNA病毒、RNA病毒以及类病毒,它的出现极大地变革和推进了病毒的发现历程,近期来自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围绕NGS及其在植物病毒发掘中的应用研究和前景进行概述和展望。
植物病毒俗称植物上的癌症,其流行和爆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植物病毒病造成的农业损失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0%.对植物病毒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对于病毒病的防控十分重要和紧迫.病毒诊断一般要求达到检测并鉴定病毒到种的水平.检测植物病毒的传统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电子显微镜观察、指示植物接种、通过PCR或RT-PCR进行的DNA扩增、芯片杂交等.上述方法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病原物的基因组特性、血清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等有预先的了解,而在对未知病原物了解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检测方法就显得耗时长、效率低下、容易出现检测误差等问题,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发展迅猛,与Sanger测序技术相比,NGS是一种能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的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高通量的测序技术,这种高通量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地分析成为可能,因此又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sequencing).相比传统的个体基因组测序,NGS使得测序价格日益廉价,并且在生物信息学软件的辅助下,可以将大量不同基因片段的信息连接起来进行基因组组装,完成生物的基因组测序,这种新的测序技术革新了植物病毒的诊断方法,对于病毒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