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研究称孕期饮用咖啡将增加胎儿患白血病风险
研究称孕期饮用咖啡将增加胎儿患白血病风险
2014-08-27 15:29:57
第三方平台
据有关媒体的报道,经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咖啡因可以使得胎儿细胞中的DNA结构产生改变,同时还可能引发白血病,如果孕妇在孕期每天喝两杯咖啡,体内胎儿罹患白血病的可能性将增加60%。人们很快就开始关注这一发现,很多的美国公民觉得政府应该控制孕妇的咖啡饮用量。
据报道,研究者们在进行了20多项研究后发现,孕期饮用咖啡的女性产下的胎儿患白血病的几率比没有饮用咖啡的女性要多20%,而若咖啡的饮用量达两杯以上,这一几率将达到60%。在英国,每年有500名婴儿出生便患有白血病,这也是在婴儿中最常见的癌症。但若发现及时,可以采用化学疗法治疗,存活率高达80%。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荣誉教授丹尼斯·亨肖(Denis Henshaw)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认为女性也不必放弃喝咖啡,但在怀孕时应该尽量少喝。英国国民保健服务建议孕妇应将每日咖啡因摄入量控制在200毫克以内,相当于一杯半过滤咖啡或两杯速溶咖啡。”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
相关阅读:
●
甲基硫菌灵的生产方法及用途是什么
●
醚菌酯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
嘧霉胺的作用特点以及防治对象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甲基硫菌灵的生产方法及用途。甲基硫菌灵商品名甲基托布津,是一种广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它最初是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研制开发出来的。能够有效防治多种作物的病害。 甲基硫菌灵的生产方法将氯甲酸甲酯与硫氰酸钠经硫氰化后,再与邻苯二胺缩合制得甲基托布津。原料消耗定额:甲醇400kg/t、液氯1100kg/t、硫氰酸钠740kg/t、邻苯二胺420kg/t。1、氯甲酸甲酯的制备甲醇与光气于5~15℃合成氯甲酸甲酯,由于光气遇水易分解,因此要注意干燥,温度过高易生成副产物碳酸二甲酯。2、异硫氰基甲酸甲酯的制备以丙酮为溶剂,氯甲酸甲酯与硫氰化钠作用制得。要控制好反应温度,若温度过高,异硫氰酸酯易分解,温度较低不易发生异构化,一般以45~59℃为宜。注意在滴加氯甲酸甲酯时,温度过高,极易暴沸溢出,以38℃为宜。3、甲基硫菌灵的合成邻苯二胺与异硫氰基甲酸甲酯于15~40℃加成制得甲基硫菌灵。严格控制原料配比为1:2。甲基硫菌灵的用途高效、低毒杀菌剂,具有预防和内吸作用,因药剂进入植物体内后能转化成多菌灵,故也属苯并咪唑类。可广泛用于粮、棉、油、蔬菜、果树等多种病害。如防治麦类赤霉病,始花期喷药1次,一季内喷雾第2次,每次用70%可湿性粉剂700~1400倍液喷雾;麦类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分别用70%可湿性粉剂150g拌种50kg和70%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叶稻瘟用70%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间隔7~10d连喷2次;防治稻纹枯病用700倍液喷雾;防治油菜菌核病用1500倍液喷雾;花生叶斑病用500倍液喷雾。此外还可用于甘薯黑斑病、玉米大叶斑病、水稻紫秆病、高梁丝黑穗病。使用时不能与铜制。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醚菌酯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醚菌酯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同时兼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且比常规杀菌剂持效期长。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醚菌酯使用方法小麦、玉米:锈病,白粉病,大小斑病,根腐病用量:20ml/亩,茎叶喷雾,每季2-3次。水稻: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用量:20ml/亩,茎叶喷雾,每季2-3次。花生:叶斑病用量:20ml/亩,茎叶喷雾,每季2-3次。叶菜类:白粉病、炭疽病,葱霜霉病、紫斑病,芹菜叶斑病,甘蓝白锈病用量:3000-4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花卉类:白粉病,锈病,黑斑病用量:3000-4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香蕉:叶斑病,黑星病用量:3000-4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柑桔,柚子:黄斑病,黑星病,炭疽病,疮痂病用量:4000-5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甜菜,草莓: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枯病用量:3000-4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葡萄:白粉病,炭疽病,黑腐病用量:3000-4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苹果,梨: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黑星病,锈病用量:4000-5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辣椒,番茄(茄果类):叶斑病,炭疽病,早疫病,霜霉病,疮痂病用量:2000-3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瓜类:白粉病,褐斑病,蔓枯病用量:2000-3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豆类:锈病,白粉病,叶斑病用量:3000-4000倍,茎叶喷雾,每季2-3次。 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1:本品不可与强碱、强酸性的农药等物质混合使用。2:产品安全间隔为4天,作物每季度最多喷施3-4次。3:苗期注意减少用量,以免对新叶产生危害。4:使用本产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和护眼镜,施药期间不可进食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5:孕妇及哺乳妇女不宜接触。6:干燥、通风远离火源储存。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嘧霉胺的作用特点以及防治对象。嘧霉胺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其杀菌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菌侵染酶的分泌从而阻止病菌侵染,并杀死病菌。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产品有20%、30%、37%、40%悬浮剂,20%、40%可湿性粉剂。 嘧霉胺作用特点为传统用药杀菌剂,属苯胺基嘧啶类。为当前传统药物中防治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枯萎病活性较高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菌浸染酶的产生从而阻止病菌的侵染并杀死病菌。对常用的非苯胺基嘧啶类(苯并咪唑类及氨基甲酸脂类)杀菌剂已产生抗药性的灰霉病菌有强效,主要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在一定的用药时间内对灰葡萄孢霉的孢子萌芽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具有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施药后迅速达到植株的花、幼果等喷雾无法达到的部位杀死病菌,尤其是加入卤族特效渗透剂后,可增加在叶片和果实附着时间和渗透速度,有利于吸收,使药效更快、更稳定,目前国内合成成功的有41%聚砹·嘧霉胺。此外嘧霉胺对温度不敏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施用不影响药效。 嘧霉胺防治对象嘧霉胺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是防治灰霉病、枯萎病的一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施药后可迅速传到植物体内各部位,有效抑制病原菌侵染酶的产生,从而阻止病菌侵染,彻底杀死病菌。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而且在低温下使用,仍有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用于防治黄瓜、番茄、葡萄、草莓、豌豆、韭菜、等作物灰霉病、枯萎病以及果树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等。防治黄瓜番茄等灰霉病,在发病前或初期,每亩用40%嘧霉胺25-95g,兑水800-1200倍,亩用水量30-75kg,植株大,高药量高水量;植株小,低药量低水量,每隔7-10天用一次,共用2-3次。一个生长季节防治需用药4次以上,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性。露地菜用药应选早晚风小、低温进行。防治葡萄灰霉病,喷40%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当布生长季节需施药4次以上时,应与其他杀菌剂交种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嘧霉胺也可用于苹果、梨、草莓、韭菜、豆类等作物。毒性:低毒,小鼠经口LD50为4061~5358mg/kg,大鼠经口LD50为4150~5971mg/kg,大鼠经皮LD50大于5000mg/kg。对家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在实验剂量内对动物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