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癌症的早诊早治工作可追溯至20 世纪50年代末期, 当时河南医科大学病理科沈琼教授应用“双腔管带网气囊”进行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国人对食管癌早期病变的认识由此开始。
1973~1975年的3 年死因回顾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常见恶性肿瘤, 如胃癌、食管癌、肝癌、大肠癌、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 呈地域性聚集分布, 由此发现癌症高发区。高发区相关癌症的死亡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危害严重, 因而建点开展防治研究, 称之为癌症高发现
场。20 世纪70~80 年代, 全国癌症高发现场曾多达60 余处, 主要开展危险因素、病因学、早诊早治的研究以及“群防群治”。据不完全统计, 在高发现场开展的常见癌症的筛查达数百万之多, 取得不少成果与经验。
1974~1985 年间, 江西妇幼保健院与江西靖安县子宫颈癌防治研究所通力合作, 经过6 轮筛查及早诊早治, 使该县子宫颈癌的标化死亡率由44.7/10 万下降为6.9/10 万, 下降了84.6%。在食管癌高发区, 一项筛查27.8 万余人的统计中, 检出食管癌及贲门癌3 693 例( 1.3%) , 其中早期癌1 499 例, 占40.6%。同时相关报告指出[11] , 随访204 例早期癌患
者, 其术后的10 年及25 年生存率分别达71.6%、48.0%, 效果令人满意。1971~1977 年, 江苏启东应用甲胎蛋白(AFP) 筛查178.7 万人[12] , 发现了1 026 例肝癌, 早期肝癌约占1/3。早期肝癌的发现推动了小肝癌的手术治疗, 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1978~1982 年在广西梧州市及苍梧县, 首次应用EB病毒VCA/IgA 抗体血清学方法对16 万人进行鼻咽癌筛查, 早诊率达到80%以上。同时, 梧州市对筛查的20 762 人进行了长期观察, VCA/IgA 阳性1 136人, 检出鼻咽癌18 例( 16 例为早期) , 继续随访22年, 共发现鼻咽癌61 例, 而抗体阴性组中仅发现4例( 3 例诊断时抗体已转阳) , 进一步肯定了该筛查方法的意义。早期鼻咽癌经放射治疗, 可获根治效果。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高发现场及癌症早诊早治工作遇到巨大挑战, 经费短缺、人员流失、工作停顿成了共同的难题。2002 年中国癌症基金会和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在江苏启东举办“全国癌症高发现场研讨会”时, 估计仅1/3 现场能够维持正常工作, 它们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临床诊疗收费和国际合作研究
项目。
中国癌症高发现场及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历史同时存在辉煌与困境,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