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最新科技是如何支持中国癌症治疗项目的
最新科技是如何支持中国癌症治疗项目的
2014-08-28 16:42:13
第三方平台
目前各项目点实施的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方案,是项目专家委员会在《指南》的基础上制定的,虽然总结了国内外的有关成果与经验, 尚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有待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予以弥补。
以子宫颈癌为例,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有50 多年的应用历史,但需要一支较高素质的细胞学队伍支撑,这在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实现。HPV DNA 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测结合可发现98%以上的病变,但价格昂贵,难以承受。
目前推荐的肉眼检查(VIA/VILI)虽然价廉易于推广,但又有漏诊之虞。2005 年,在比尔· 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美国、中国、印度、秘鲁等国的科学家进行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改进、简化HPV DNA检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检测装置轻便易携,毋需固定电源及冷藏等条件,3h 即可出结果,更重要的是价格大大低于目前的HPV DNA 检测,非常便于在发展中国家应用。
其余如食管癌及胃癌的筛查方案,尚缺乏简易有效的初筛技术方法,使其仅可在高发区实施。癌症早诊早治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实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生物医学工程
相关阅读:
●
皂化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现象是什么
●
皂化反应影响因素:温度和速度对皂化反应的影响?
●
丙酮的化学的化学性质及操作注意事项

化学词典告诉你皂化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现象。近年来,手工皂因造型多样,保湿效果出色而受到人们青睐,在商场和各大购物网站都有着不错的销量。手工皂可以通过自己diy就可以制成,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反应,那就是皂化反应。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聊聊皂化反应是如何反应的? 皂化反应方程式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们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方程式为:C17H33-:8-十七碳烯基。R-COOH为油酸。C15H31-:正十五烷基。R-COOH为软脂酸。C17H35-:正十七烷基。R-COOH为硬脂酸。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油水解得;软、硬脂酸都是饱和脂肪酸,由脂肪水解得。如果使用KOH水解,得到的肥皂是软的。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分离出脂肪酸钠,这一过程叫盐析。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经填充剂处理可得块状肥皂。现象:在皂化锅中,充分搅拌并加热,油脂层逐渐减少,最后液体不出现分层,即说明皂化反应完成。加入NaCl细颗粒,在液体上方出现固体,即析出的高级脂肪酸钠。可用纱布过滤,干燥,添加一些添加剂,成型,即得到肥皂。皂化反应和酯化反应不是互为可逆反应。皂化反应现象皂化反应过程中常出现热析液化现象、全果冻现象、出油出水或松糕、吸潮现象,是代表着皂化过程中条件不足,以致影响反应的平衡,这些所谓的条件不足大多是因入模太早或保温不足所引起。热析液化现象:入模前看来是T了,但有极大比例的慢速分子还未与碱反应,静置后彼此接触机会少,又加上极小比例的反应放温不足以制造分子的热运动,于是出现反应几乎停止的状态。另外,有添加促进皂化反应激烈的添加物时若太早入模,容易因放热太剧烈而造成运动过度分子间更不容易结合。这情形是入模的早了。若液化现象严重可再次搅拌重新入模或热制处理(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全果冻现象:真正皂化顺利的果冻需极高的温度且长时间(配方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但至少两三天以上)持续放热,放热中要注意温度不可散失,因高温产生结晶变化,在温度尚存时外观看似透明且皂体呈现较Q软状,温度降下后,皂中的水分子会随着热能的散失而蒸发部分,于是又回归原先的固化及色泽,这样的皂是反应的较彻底的,出模时的PH值也相对较低。但一般看到所谓的全果冻,很多是因入模太早,化学键结合还不够稳固,高温状态下键结再次断裂,加上高温导致分子运动过大,慢速的分子无法顺利结合,如不保温或保温不当,导致热能快速散失,水分蒸发不多,皂中含水量多,成皂分子数量却足以呈现轻度固化,脱模不易,皂化程度比热析液化好一些,所以出模后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达到皂化平衡,水分蒸发也较不容易。这样的皂若是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就容易氧化酸败。两个果冻现像状态一样,结果却大不同。可热制过以加强化学键的结合(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出油出水:部分游离碱或游离脂肪酸未作出结合,大多是入模太早或保温不够仔细。通常出模时的PH值较高,这样的皂氧化速度也较快。可热制补救(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松糕:皂分子结合稳固,但皂分子与皂分子间结构松散,入模不会太早,但保温工作不足而造成松散现象,配方中有速T的油也较容易发生松糕情形。热蒸处理即可。不同临界点的皂化程度,出现的状态就不同,问题也多,相对的酸败机率就提高,除了上述常见的状况外,晾皂后容易吸潮的皂体也表示皂化程度不够理想,不过,是比上述情形好多了。

化学词典告诉你温度和速度对皂化反应的影响。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皂化反应。今天我来说说影响皂化反应的因素有哪些,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控制皂化反应的过程。 皂化反应温度说到温度,是我们做肥皂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控制要素,提到肥皂的皂化反应是一个放热的过程,但是温度太低,分子运动速度缓慢(布朗运动),分子之间的碰撞几率减少,反应就会非常的慢。我们对油脂进行加热,并保持一定的反应温度这就是为了加快分子的运动,提高分子之间的撞击几率,从而提高反应速度。提高温度对于手工皂来说带来以下几点好处:1.皂化反应比低温反应更完全,更充分。2.肥皂成熟时间缩短,因为温度高,肥皂反应速度快,肥皂质地相对紧实,脱模具相对比较容易,同时缩短肥皂熟成的周期。3.肥皂保存稳定,对皮肤刺激减小。因为相对来说皂化充分了,肥皂的游离碱和游离脂肪酸减少,从减少了酸败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游离碱减少,也提高了对于皮肤的安全性。那么,肥皂要控制温度在多少为好呢,一般冷制皂的温度在35-40°工业上皂化的温度可以达到100度以上。但是并不是说皂化反应温度越高越好,那也是有条件的,温度太高,对于手工皂操作有些危险和困难,并且肥皂容易出现水油分层的问题,温度太低反应太慢,也会出现皂化不完全的现象。所以经过试验,我认为75-80°温度比较适宜。当然有些人会问,这样做不就影响了肥皂的油脂的营养成分了吗?对于此我要解释一下,肥皂作为一种清洁品首先就是要达到好的清洁效果,除了他的本身基础的功能意外,我们才要想办法让他有更好的洗敢以及特殊的功效,对于用肥皂来美白和滋养皮肤我觉得有些功能上的夸大了,我们选用不同的油脂是为了让肥皂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洗感,但是让皮肤在洗澡的时候吸收肥皂中油脂的营养,这个恐怕不太容易。另外,我们在加热的时候为什么要让温度尽量保持一致呢,这个就是尽量让两个体系的分子运动保持同一个步调,如果不同步,可能会造成局部浓度高反应快,其他的地方就反应慢,造成反应不均匀,从而影响整体的皂化结果。皂化反应速度皂化反应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慢的反应,我们做肥皂都要做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那么怎么才能加快反应?1、物理搅拌:平时我们是用水溶解氢氧化钠,并且和油脂混合的。我的的常识都知道,油水是不会相溶的,我们的水当中有氢氧化钠,他可以和油脂反应,从而慢慢的使得水油相结合,但是速度较慢。所以我们就要借助我们最常用的方法,物理搅拌来使得在两种介质当中的物质充分混合,从而加速反应。2、提高温度前面已经对温度有较多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叙述了。但是冷制皂过程中,温度一定要控制好“度”。3、加入酒精,使得混合充分。皂化反应慢除了分子油脂分子量意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水油不相容,油脂和氢氧化钠存在于两种介质当中,他们分别要突破两种介质的阻碍来结合,这样就会造成反应速度慢,我们做过酒皂的朋友们会知道,酒皂一般都是速成的,这个原因就是酒中含有酒精,酒精既可以溶解氢氧化钠,也可以和油脂互溶,这样一来酒精是的氢氧化钠和油脂在同意介质当中,他们结合的自然就快了,在工业中也常常用酒精作为皂化反应的催化剂。但是我们知道,酒精往往对皮肤有刺激,加入酒精也会使肥皂气味很难闻,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用酒精了呢?我们在做酒皂的时候都要煎煮一下,即使残留的酒精也会造成速T,并且这样做出来的肥皂也没有皮肤感觉不适的现象(除易感人群)。所以我有时候做肥皂为了让它快点反应,就一点一点的往里面滴加酒精,从而以最少量的酒精促进反应最大化的进行。(此方法不建议新手使用,如果对酒精催化法感到没底的,最好也不要使用。)

化学词典告诉你丙酮的化学的化学性质及操作注意事项。丙酮又名二甲基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丙酮的化学性质丙酮是脂肪族酮类具有代表性的的化合物,具有酮类的典型反应。例如:与亚硫酸氢钠形成无色结晶的加成物。与氰化氢反应生成丙酮氰醇。在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异丙醇与频哪酮。丙酮对氧化剂比较稳定。在室温下不会被硝酸氧化。用酸性高锰酸钾强氧化剂做氧化剂时,生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在碱存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双丙酮醇。2mol丙酮在各种酸性催化剂(盐酸,氯化锌或硫酸)存在下生成亚异丙基丙酮,再与1mol丙酮加成,生成佛尔酮(二亚异丙基丙酮)。3mol丙酮在浓硫酸作用下,脱3mol水生成1,3,5-三甲苯。在石灰。醇钠或氨基钠存在下,缩合生成异佛尔酮(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在酸或碱存在下,与醛或酮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酮醇、不饱和酮及树脂状物质。与苯酚在酸性条件下,缩合成双酚-A。丙酮的α-氢原子容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丙酮。与次卤酸钠或卤素的碱溶液作用生成卤仿。丙酮与Grignard试剂发生加成作用,加成产物水解得到叔醇。丙酮与氨及其衍生物如羟氨、肼、苯肼等也能发生缩合反应。此外,丙酮在500~1000℃时发生裂解,生成乙烯酮。在170~260℃通过硅-铝催化剂,生成异丁烯和乙醛;300~350℃时生成异丁烯和乙酸等。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但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丙酮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密封。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