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农业知识:敌敌畏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农业知识:敌敌畏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014-08-29 16:47:13
第三方平台
敌敌畏近日在市场上被喷洒在食物上,真不知道这些黑心商贩是怎么想的,100多吨猪肉都被喷上敌敌畏来腌肉,然后制成火腿,误食敌敌畏对人的身体危害是很大的。不过敌敌畏这种药效很强的杀虫剂的危害性和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呢?
这种易溶于水又具有挥发性的性质让人们防不胜防,在生活中有人因为吸入或者误食或用来自杀而中毒,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敌敌畏的致命率也是很高的,发作很快,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轻者头晕、头疼,出虚汗、恶心腹痛;严重时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甚至有可能休克死亡。
其实敌敌畏进入人体时的作用机理就是它内部的胆碱酯酶进入人体细胞,直接对细胞产生作用,刺激消化道和胃粘膜。所以其中的胆碱酯酶这种抑制剂是直接作用于细胞,使得血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很多的细胞的化学反应中断,使细胞很难复活。敌敌畏对农作物上的昆虫的作用机理其实也是相同的,是通过对昆虫体内的乙酸胆碱酯酶进行抑制,从而造成昆虫的神经传导发生阻断从而使细胞死亡。我们平时在使用敌敌畏杀毒就是药物直接作用于昆虫细胞,使其受到抑制,所以在使用敌敌畏时一定要戴好防毒面具,以免中毒。
敌敌畏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对人体的伤害,所以了解它的作用机理,适当地使用敌敌畏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敌敌畏,
农业知识,
农业技术
相关阅读:
●
荧光增白剂的作用原理以及危害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荧光增白剂的作用原理以及危害。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brightener)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 荧光增白剂的作用原理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色彩调理剂,具有亮白增艳的作用,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荧光增白剂约有15种基本结构类型,近400种结构。中国允许在衣物洗涤剂中添加的荧光增白剂有两种类型: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如CBS等)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如33#等)。荧光增白剂作用原理是吸收光线中不可见的紫外光,并发出可见的蓝光,与织物发出的黄光进行叠加后,互补形成白光,使织物发出的白光增加,肉眼可感觉到白色织物明显变得亮白,这就是亮白效果。荧光增白剂可以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波长范围约为60—380nm),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光或紫色的可见光,因而可以补偿基质中不想要的微黄色,同时反射出比原来入射的波长在400——600nm范围的更多的可见光,从而使制品显得更白、更亮、更鲜艳。荧光增白剂的危害通过对多种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和长达两年的小鼠慢性毒理实验研究证明:CBS属于无毒性物质,无致畸、无致癌、无致突变性。欧盟洗涤剂协会(A.I.S.E.)的测试报告《家用洗涤剂成分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之荧光增白剂FWA-5》中对荧光增白剂CBS(也叫FWA-5)的毒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CBS无光致癌反应。德国环境部于1983年郑重声明,荧光增白剂CBS不具有任何致敏及致畸性。
●
大连理工大学合成纳米炭片实现高效气体分离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合成纳米炭片实现高效气体分离。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陆安慧教授团队合成了一系列孔径精准可控的分子筛型纳米炭片,实现了多种混合气的高效分离。 气体的混合是热力学自发过程。作为其可逆过程,气体分离需要外界做功,消耗能量。因此,如何降低能耗,实现高效的气体分离是当前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炭质吸附剂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耐水汽、孔隙结构发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分离,而微孔尺寸是决定其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常规炭前驱体的颗粒尺寸多在微米量级以上,热解过程中存在传质和传热不均匀的问题生成sp3碳含量高的无序湍流状乱堆结构,导致微孔尺寸难以调控。此外,常见多孔炭骨架结构单元尺寸大、孔壁厚,导致的气体分子扩散路径长,内部微孔利用率低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陆安慧教授团队基于温控相转变方法,合成了孔径精准可控的分子筛型纳米炭片,这种纳米炭片sp2碳含量超过80%,微孔孔径在0.53-0.58nm范围精准可调,炭片厚度在30-65nm内精准可控。用于气体分离时,纳米炭片可实现低压(<0.1bar)下对吸附质分子的大量、快速吸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纳米炭片对CO2,C2H6和C3H8表现出高吸收量(5.2,5.3和5.1mmolg-1)和选择性(7,71和386)。此外,模拟真实天然气组成的动态穿透实验进一步证实该多孔炭材料吸附量大、选择性好、再生容易、耐水汽性能好的优点。
●
《先进功能材料》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转化获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转化获新进展。近日,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黄延强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彬合作,在二氧化碳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是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二氧化碳分子相对稳定、电化学还原反应产物复杂,因此设计性能优异的催化剂以降低过电势、提高反应选择性和稳定性是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的研究重点。氮掺杂石墨烯催化剂体系易模型化、电子传输容易、稳定性好,有望通过对活性位的定向设计实现CO2分子的高效活化和定向转化,对于理解CO2电催化反应机理、开发高性能电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通过高温热解法一步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高效、稳定转化CO2为CO,法拉第效率最大可达到87%,且催化剂在连续反应10小时后,活性仍保持其初始活性的98%。此外,通过对材料的精准调控,获得了不同含量吡啶氮的系列催化剂,并发现吡啶氮含量与活性呈正相关,结合DFT计算证明了吡啶氮是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中的活性中心。相关研究成果为高效CO2电还原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