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癌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上)
癌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上)
2014-08-29 16:50:09
第三方平台
癌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为癌症痛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999 年美国的Schiwei 等人首次报道了小鼠股骨癌症痛模型。具体操作方法是将105NCTC2472纤维肉瘤细胞经膝关节切开术种植于同源C3H/ HeJ小鼠股骨远端的骨髓腔内。结果发现在种植后( postimplantation day, PID) 的第21 天, 经X 光片可观察到明显的骨质破坏,组织学切片显示破骨细胞数目增多和骨结构重建。
行为上动物出现自发痛现象( spontaneouspain) ,表现为同侧肢体的蜷缩和保护行为, 同时出现触诱发痛( allodynia) , 并且痛行为与骨质破坏的程度成正相关, 3~ 30mg/ kg 吗啡皮下注射( s. c. ) 可翻转,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5] 。2001 年Wacnik 等在前人研究的基上进行了改进, 应用同一细胞建立了小鼠跟骨癌症痛模型, 该模型各项指标出现时间早, 如在种植后3 天出现触诱发痛,6 天出现骨溶解,10天出现冷痛敏。
与股骨模型相比,选取后脚掌部位更易于进行痛行为的测定、电生理学记录、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局部用药等, 同时避免了膝关节切开术对小鼠下肢运动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之后他们还建立了小鼠肱骨癌症痛模型, 方法及各项指标与跟骨癌症痛模型类似。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科学
相关阅读:
●
载有药物的3D打印“补丁”用于心肌梗死治疗
●
电动气体活塞式移液器和电动气液混合置换式移液器各有什么优缺点?
●
跟着鼻子走,嗅觉立体方位感被证实

近年来,生物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3D打印血管、3D打印心脏瓣膜、3D打印完整心脏等。近日,芬兰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一种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的长期药物释放治疗的生物材料。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开发一种有效的人心肌梗死的防治策略已刻不容缓。基于聚合物材料使促血管生长因子在体内缓释的方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研究人员将多孔纳米纤维素,弹性聚(癸二酸甘油酯)(PGS)和导电PPy掺入生物复合物中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纳米纤维素可再生、可降解、无毒等特点,而且拥有显著的阻隔性、力学性能和胶体性能以及比表面积大、密度低、透明等优势,聚(癸二酸甘油酯)(PGS)是生物医学设备中常用的可生物降解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聚合物,它与纳米纤维素结合以改变其机械性能,特别是使支架具有弹性和柔韧性。这些组分特征使生物材料具有弹性和导电性,而且能够使生物细胞生长。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材料制造了载有药物的3D打印的导电贴片,该成分可满足生物相容性,弹性和电导率等方面的要求,与天然心脏组织相当。通过观察发现,H9c2成肌细胞在微结构水平上广泛附着,并诱导其增殖28天。另外两种模型药物(3I-1000和姜黄素)在贴片中缓慢释放且降解率低,可防止突发释放,适合于心肌梗塞后治疗药物的长期代码传递。总的来说,通过心肌细胞与生物材料的有效整合,此研究中的3D打印“补丁”是梗死后心肌再生的可行替代方案。参考文献:RubinaAjdary,etal.Multifunctional3D‐PrintedPatchesforLong‐TermDrugReleaseTherapie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2020.DOI:10.1002/adfm.202003440

电动移液器是生物、化学实验室、药物研发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其相比手动移液器具有自动功能丰富,取样方便快捷、节约体力、实验效率高等优点。电动移液器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气体活塞式和气液混合置换式两种。气体活塞式移液器通过压缩弹簧驱动活塞,排出空气,由此,垂直运动的金属或陶瓷活塞在密闭的筒管中制造出真空;当弹簧恢复形变活塞向上抽动,前一半空间则变成了真空。此时,枪头附近的液体便进入了真空部分,随后便可转移或再次排出。气体活塞式移液器没有复杂的压力管路和泵系,结构层次分明,且动作可靠,移液准确性和精密度较好,是生物科学实验不可或缺的仪器。但是由于其依赖于气体的移动、压缩,它的准确度会受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气液混合置换式移液器采用液体柱塞,由移液头中保留的气隙隔离液体柱塞和样本液体。气液混合置换式移液器把电动往复运动注射机构和压力传感器等分离出去,只有一根细导管进入移液执行机构,大大减轻了移液执行机构组件的设计压力和载荷,能够满足器皿最小中心距要求。气液混合置换式移液器具有移液精度高、操作方便,且符合人体工程学体验的优点。不过,气液混合置换式移液器拥有气液管路压力系统,且组件多,存在调试复杂且维护成本高的缺点,另外,其性能也受温度影响,在室温较低时容易产生漏液。相关链接:电动移液器

人们通常认为方向感和视觉、听觉有很大关系,人们可以根据眼睛所看到的去选择方向,而盲人往往通过听声辨位。随着有些时候,人们也可以循着香味找到美食的所在,但是,很少有人觉得嗅觉能够指导方向。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视觉光流刺激和纯嗅觉气味证明,嗅觉可以在意识层面指引导航。以往的研究表明,敏锐的嗅觉和强方向感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嗅觉是否能够构成方位线索并不可知。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周雯研究组和研究员张弢研究组合作,采用视觉光流刺激和纯嗅觉气味(不激活三叉神经)进行实验,先后对216名受试者进行观察。实验中,研究人员使受试者的鼻腔两侧分别暴露在不同浓度的玫瑰或香草气味中,同时,利用视觉光流模拟观察者以5m/s的速度朝一群光点团的运动,并要求受试者依据光流模式判断自己是在朝向左侧还是右侧行进。结果显示,适度的鼻间气味浓度差可有效偏移个体的自身运动方向知觉,使其认为自己在向气味浓度更高的那侧行进。这一效应依赖于鼻间气味浓度的比值,而非鼻两侧气味浓度的数值差异,且发生在主观意识层面之下,受试者并不能报告哪一侧鼻腔闻到的气味更浓。这一发现表明,嗅觉可以在意识层面下指引我们的导航,即人们是可以“跟着鼻子走”的。参考文献:YuliWu,KepuChen,YutingYe,TaoZhang,WenZhou.Humansnavigatewithstereoolfaction.PNAS,June22,2020https://doi.org/10.1073/pnas.20046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