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癌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上)
癌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上)
2014-08-29 16:50:09
第三方平台
癌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为癌症痛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999 年美国的Schiwei 等人首次报道了小鼠股骨癌症痛模型。具体操作方法是将105NCTC2472纤维肉瘤细胞经膝关节切开术种植于同源C3H/ HeJ小鼠股骨远端的骨髓腔内。结果发现在种植后( postimplantation day, PID) 的第21 天, 经X 光片可观察到明显的骨质破坏,组织学切片显示破骨细胞数目增多和骨结构重建。
行为上动物出现自发痛现象( spontaneouspain) ,表现为同侧肢体的蜷缩和保护行为, 同时出现触诱发痛( allodynia) , 并且痛行为与骨质破坏的程度成正相关, 3~ 30mg/ kg 吗啡皮下注射( s. c. ) 可翻转,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5] 。2001 年Wacnik 等在前人研究的基上进行了改进, 应用同一细胞建立了小鼠跟骨癌症痛模型, 该模型各项指标出现时间早, 如在种植后3 天出现触诱发痛,6 天出现骨溶解,10天出现冷痛敏。
与股骨模型相比,选取后脚掌部位更易于进行痛行为的测定、电生理学记录、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局部用药等, 同时避免了膝关节切开术对小鼠下肢运动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之后他们还建立了小鼠肱骨癌症痛模型, 方法及各项指标与跟骨癌症痛模型类似。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科学
相关阅读:
●
生活中的化学:皂化反应及生产应用
化学词典告诉你皂化反应及生产应用,日常生活中小伙伴会经常自己手工制作手工皂,在制作手工皂的过程中就牵扯到一个化学现象叫做皂化反应。那么什么是皂化反应呢?它具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 什么是皂化反应皂化反应仅限于油脂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混合,得到高级脂肪酸的钠/钾盐和甘油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制造肥皂流程中的一步,因此而得名。它的化学反应机制于1823年被法国科学家EugèneChevreul发现。皂化反应除常见的油脂与氢氧化钠反应外,还有油脂与浓氨水的反应。皂化反应方程式CH2OCOC17H35 | CHOCOC17H35+3NaOH→3C17H36-COONa+CH2OH-CHOH-CH2OH | CH2OCOC17H35 在方程式的左侧,第一个反应物就是不同的甘油三酯, 其中的R基可能不同,表示不同的油脂脂肪酸,但生成的R-COONa都可以做肥皂。常见的R-有: CH-:8-十七碳烯基。R-COOH为油酸。 CH-:正十五烷基。R-COOH为软脂酸。 CH-:正十七烷基。R-COOH为硬脂酸。皂化反应生产应用(1)润湿作用(2)乳化力(3)分散作用或胶溶作用(4)保护作用(5)携污能力(6)泡沫力综上所述,肥皂去污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洗涤污水实际上是乳浊液、悬浊液、泡沫和胶体溶液的综合分散体系,去污过程是多种胶体现象的综合。
●
提升我国创新多肽药物研发国际竞争力,推进多肽行业的快速发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提升我国创新多肽药物研发国际竞争力,推进多肽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率先合成牛结晶胰岛素,但美国公司第一个上市相关药物,专家呼吁: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合成牛结晶胰岛素,但是第一个上市的药物却是美国公司,目前胰岛素在我国每年销售接近于200亿,国内企业所占份额寥寥无几。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发展7月5日,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在南京市举行。多位专家借此呼吁,应重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研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能再次错失发展良机。多肽药物与蛋白质药物相近,都是由氨基酸构成,区别在于氨基酸数量和空间结构。它们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活性和安全性高、特异性强、成药性好。化学药物由化合物分子构成,大部分非靶向化学药物进入人体后就像撒胡椒面,杀死病毒和病变细胞的同时,也容易误伤健康的器官。“而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由氨基酸组成,药物代谢产物也是氨基酸,而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介绍说,“因此多肽药物的毒性小,安全性高。”同时,多肽和蛋白质药物靶向性(特异性)强,不会伤及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因此,这类药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相关疾病、代谢类疾病、传染性疾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多肽药物成本优势显著近年来,化学药物靶点的发现越来越困难,导致研发时间和成本居高不下,而多肽药物则受益于人工合成技术的进步,成本优势逐渐体现。目前,全球多肽药物市场已超过200亿美元,各类多肽药品种达80余个。慢病治疗领域是多肽药物的核心市场,占全球多肽药物市场的75%以上,其中罕见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驾马车”。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其整体规模不大,但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尤其是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全民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优势愈加突出。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开发的抗肿瘤新药安替安吉肽、南京前沿生物自主研发抗艾滋病新药艾博卫泰等多个多肽药物,均已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艾博卫泰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长效抗艾新药。但是,我国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开发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据记者了解,相关项目仅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5%。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告诉记者,在生物制药领域,绝大多数药企还是偏重于开发抗体、疫苗类药物,而成药性更强、研发周期相对较短的多肽类药物反而被忽视。目前,我国药企生产销售的三十余多肽药物中,基本是仿制药和原料药,且以天然物提取的活性成分为主,污染大、附加值低、质量不稳定。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龙亚秋研究员介绍,近年来,国际主流的多肽药物均为人工合成或结构修饰而来,不仅成分均一、质量稳定,而且生产过程中污染少、效率高。但是,人工合成技术也对药企提出了较高要求,需求达到质量控制严格、合成及分离纯化工艺稳定,容易放大生产等必备条件。重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开发正因为有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教训,专家们借此次会议强烈呼吁,我国的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发展不能错失良机。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在申报指南中设立多肽和蛋白质药物专项,在恶性肿瘤、糖尿病、类风湿等重大疾病领域扶持若干创新药物品种及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另一方面,专家也呼吁企业重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开发,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大力合作,提升我国创新多肽药物研发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多肽行业的快速发展。
●
精准医疗入选“十三五”百大项目,获中央财政“大手笔”经费支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精准医疗入选“十三五”百大项目,获中央财政“大手笔”经费支持。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6月25日发布《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将“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目前,公示已经结束,61个项目进入公示名单,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总计达6.4亿元。 精准医疗单项最高经费超5000万从国外到国内,精准医学近两年受到追捧。自2015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后,白宫官网2月初便发布精准医疗计划的相关细节,将加快在基因组层面对疾病的认识。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今年,精准医疗已经入选“十三五”百大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部官网公布《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无论是应用还是商业规划、技术开发,精准医学从此有了“指南”。在此次公示名单中,共有包括北京大学张泽民“临床用单细胞组学技术研发”等在内的61个项目。其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华中地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成为单项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中央财政将给予5331万元支持。公示名单中61个项目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总计达到6.4亿元,平均每个项目获得的财政经费支持超过1000万。精准医疗项目各比重此次公示的61个项目中,肺癌、心脑血管等领域的研究项目所占比重较大。以肺癌为例,公示名单中包括了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郭弘妍“临床用单细胞组学技术开发与肺癌应用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基于组学特征谱的肺癌分子分型体系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肺癌精准化防诊治模式和规范化临床应用方案研究”、中心大学张力“肺癌的诊疗规范及饮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等项目。除了肺癌,与癌症的预防、诊疗等相关的研究项目在公示名单中占据约三分之一,具体的癌种包括乳腺癌、食管癌、鼻咽癌、前列腺癌、肝癌、口腔癌、宫颈癌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精准医疗在肿瘤方面的应用是所有疾病中进展最快的。肺癌也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列男性肿瘤首位,女性肿瘤第二位和第一位。今年6月份刚刚发布的《2015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报告》则显示,2015年北京市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其中肺癌致死比例最高。心脑血管疾病项目频现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在公示名单中,就有不少是心脑血管相关项目,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华中区域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心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脑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杰“主动脉瘤/夹层分子分型和诊治的精准医学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基于组学特征谱的H型高血压首发脑卒中分子分型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基于组学特征谱的冠心病分子分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许迅“抑制VEGF治疗黄斑下新生血管疾病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告诉记者,队列研究是精准医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以他负责的“脑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为例,他认为,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其他脑血管疾病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无论要解决精准用药还是基因分型,都要首先具备人群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