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生物医学:肝细胞转分化研究成果
生物医学:肝细胞转分化研究成果
2014-08-29 16:52:32
第三方平台
最近有一批中科院的科学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他们自从2011年开始首次避开了干细胞阶段,并且利用被叫做转分化的方法,使得从小鼠尾部所获得的成纤维细胞得以重新编程,还可以生成较为成熟的肝细胞样细胞(hepatocyte-like cells,iHep)。
转分化是指成体组织细胞改变其表型的一种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发育方向的转录因子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使成体干细胞或分化细胞特定的分化状态也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体外诱导条件的不断发展及理论研究的深入,转分化技术逐渐被科学家们广泛利用到器官移植获取具有修复功能的细胞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转分化技术已成功地诱导成体细胞重编程生成了血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者们而言利用这一技术获得肝细胞却仍是一个特殊的挑战。
研究人员对在肝脏发育及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14种转录因子转导至获得的小鼠尾部成纤维细胞中,并对这些转录因子形成的多种组合进行了筛选。研究人员证实在转导Gata4, Hnf1α 和 Foxa3,抑制p19的条件下即可将成纤维细胞诱导转化为功能性iHep细胞。这些iHep细胞呈典型的上皮样形态,表达肝基因,并显示肝细胞功能。
这一研究发现为研究人员获得用于肝工程及再生治疗的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提供了一条新的策略。惠利健表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的研究团队将致力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到人类细胞上。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
细胞
相关阅读:
●
青蒿素到底是什么药物?
●
青蒿素是植物药吗?青蒿素的耐药性
●
叠氮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词典编辑谈谈:青蒿素到底是什么药物?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她发现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举世瞩目。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什么药物?
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但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青蒿素对抗疟疾效果显著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评价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青蒿素是植物药吗?青蒿素会产生耐药性吗?根据化学词典的介绍,青蒿素最初是从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
青蒿素是植物药吗?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它能“治疟疾寒热”。
疟疾就是民间俗称的打摆子或寒热病,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人群而传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主要致病阶段则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青蒿素会产生耐药性吗?
上世纪90年代,在非洲一些地区治疗疟疾仍普遍采用奎宁,但这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青蒿素是和已知其他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药物,其可能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
研究显示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虫体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在目前的一线抗疟药物中,青蒿素仍是WHO推荐的首选。尽管临床结果显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有效率接近100%,但它仍然面临着疟原虫对其产生耐药的可能。
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替代它的药物,因此WHO推荐在使用时尽量配合用药,以尽可能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叠氮化钠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叠氮化钠的化学性质是什么?根据化学词典的介绍,叠氮化钠亦称“三氮化钠”,化学式NaN3,分子量65.01,白色六方系晶体,无味,无嗅,纯品无吸湿性。有毒。相对密度1.846。
叠氮化钠的物理性质
叠氮化钠对热不稳定,水溶液遇酸放出有毒的HN3(氢叠氮酸)。在真空中可以加热至300℃时不爆炸而分解成钠和氮气,而空气中加热300℃释放大量氮气。
叠氮化钠水中溶解度:10℃时为40.16%,17℃时为41.7%。乙醇中溶解度:25℃时为0.3%。溶于液氨,不溶于乙醚。
叠氮化钠的化学性质
叠氮化钠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7℃时42g/100mL),显弱碱性。与各种金属或二硫化碳反应,生成爆炸性强的叠氮化合物。此外,也可以与酸发生反应,产生具有爆炸性和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气体叠氮化氢。
碱金属的叠氮化物没有重金属的叠氮化物那样敏感性,在空气中迅速加热叠氮钠会在达到熔点前就剧烈的分解为金属钠和氮,一部分的叠氮化物会转化为氮化物。碱金属的叠氮化合物和二硫化碳反应可以得到叠氮基二硫代碳酸盐。
叠氮化钠和碳反应得到氰化钠或氨氰化钠。叠氮钠溶液和NaClO的CCl4溶液混合后酸化会得到高爆炸性的叠氮化氯。
在高于其熔点的温度下或是剧烈震动下可分解爆炸;可以与金属、酸和氯化溶剂形成叠氮化物,有爆炸危险;所有用量应很少,操作应该在通风橱中进行;多余的叠氮化钠应该在通风橱中用酸化的亚硝酸钠浸泡或者用四价的硝酸铵铈盐氧化除掉。(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