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我国构建近海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我国构建近海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2014-09-01 16:29:47
第三方平台
我国的科技部在近日向外界表示,已经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进行了相关的部署了。“我国构建近海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这个重点项目即将被启动,据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承担这一项目。
这一项目将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重要海洋生物类群,例如原核生物、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等生物类群,研究人员准备在准确形态鉴定的基础上,把研究系统并规模化,并希望能成功获取近海生物DNA条形码序列。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亟需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充分认知,对物种的准确识别是其中基础性的工作。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团队规模有限,依靠传统经验为主的海洋生物形态鉴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洋科研、海洋经济和管理的需求。DNA条形码是一种新兴的物种快速准确鉴定的方法。DNA条形码资源库作为一个资源统合与共享的平台,其构建迫在眉睫。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新正研究员介绍,本项目通过DNA条形码资源库的构建,可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分类学和海洋生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资料,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将在海关检测、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陈宜瑜院士、孟伟院士等任项目专家组成员及特邀专家。目前,项目组成员正结合专家建议,进一步研究不同类群野外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规程问题及数据汇总与共享方案等。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科学
相关阅读:
●
《科学进展》新型光催化剂助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
●
《细胞》科学家发现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新分子新机制
●
埃博拉病毒长效疫苗研究获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光催化剂助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可以把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而不产生其他杂质副产品。这项技术将来可用于把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 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了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回收并转化为能源或其他有用物质。之前有一些利用催化剂还原二氧化碳的方法,但会产生多种气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牛凯阳等人和国际同行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合成了一种镍与有机分子构成的海绵状催化剂,能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将这种高活性催化材料置于实验室的光催化体系中,通过可见光的照射激发出材料中的电子,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实验显示,在常温下进行1小时的反应,1克催化剂能够产生400毫升一氧化碳,并且是高纯度一氧化碳,而不会像其他一些方法那样还产生氢气、甲烷等其他气体。牛凯阳说,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并非新鲜事,但能够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几乎百分之百的一氧化碳,这是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将二氧化碳还原所得的高纯度一氧化碳可被进一步转化成乙醇、乙酸等清洁燃料。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他们希望未来工业生产中能应用这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利用太阳能触发催化剂,把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发现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新分子新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促进机体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扰素疗法清除乙肝病毒效果。该发现为抗病毒免疫应答效应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干扰素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内信号通路而诱导出一系列抗病毒效应分子,从而激活和维持免疫系统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之一,然而其疗效有限,因此,揭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具体机制以寻找有效防治病毒感染的新型免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曹雪涛院士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陈坤博士以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针对表观遗传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与免疫性疾病发生,而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分子如何调控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功能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通过高通量RNA干扰筛选体系分析了700余种表观遗传酶分子在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中的作用,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对于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至关重要。通过制备肝细胞特异性敲除SETD2基因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证实SETD2能显著增强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以及其他多种病毒复制的体内效应。机制研究表明,SETD2分子通过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扰素关键性信号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赖氨酸发生单甲基化修饰(STAT1-K525me1),从而促进干扰素效应信号的活化,诱导出更高水平的抗病毒蛋白,发挥更强抗病毒效应。该研究揭示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直接诱导干扰素信号蛋白分子的甲基化并促进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重要功能,表明该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机体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鉴于干扰素信号调控异常与炎症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该研究也为研发抗病毒、抗炎药物提供了潜在靶标,为干扰素临床应用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埃博拉病毒长效疫苗研究获进展。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埃博拉病毒长效疫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致命病毒之一。2013年至2015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这次疫情直接导致超过2.8万人感染,超过1.1万人死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至今尚无商业化的抗埃博拉病毒疫苗,且一些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埃博拉病毒候选疫苗存在保护期短的缺点。由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开发具有长久保护力的疫苗及其免疫策略对于埃博拉病毒的防控至关重要。上海巴斯德所研究生陈探、李大鹏及研究助理宋宇峰在研究员黄忠和周东明共同指导下,构建了表达埃博拉病毒GP蛋白的黑猩猩7型腺病毒(AdC7-GP)作为初免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了去除跨膜区的GP1重组蛋白(GP1t)作为加强免疫疫苗。研究人员比较了同源及异源免疫策略在小鼠体内诱导中和抗体反应的能力,发现AdC7-GP初免/GP1t加强的异源免疫策略所产生的中和抗体效价及持久性要明显优于单独AdC7-GP或单独GP1t的同源初免/加强免疫策略,免疫后18周的血清中和抗体仍然维持在高水平。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基于报告病毒样颗粒的埃博拉病毒模拟感染动物模型(JVirol90:8720-8728),对不同免疫策略的抗病毒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发现AdC7-GP初免/GP1t加强免疫小鼠在免疫后18周时仍然能够有效抵御病毒样颗粒攻击。以上结果表明,AdC7-GP初免/GP1t加强的异源免疫策略能够持久地诱导保护性抗体产生,具有开发成为抗埃博拉病毒长效疫苗的潜力。相关成果于7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AntiviralResearch在线发表。该项工作由黄忠课题组和周东明课题组共同完成。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中科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埃博拉病毒疫情防控应急项目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