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生物医学:肠道细菌统治我们的头脑
生物医学:肠道细菌统治我们的头脑
2014-09-01 16:30:45
第三方平台
听起来和科幻小说里面的情节一样,但是居住在我们肠道里面的细菌,确实存在极大的可能对我们大脑里的欲望和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细菌让我们去吃它们想要的食物,而有的时候这些食物会使我们变得肥胖。
在杂志BioEssay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研究人员审查了最近的科学文献,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影响人类的饮食行为和饮食选择。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如何发生这种情况,但研究人员认为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释放信号分子进入我们的肠道内,影响我们的决定。因为肠道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都是相关联的,这些信号可能影响我们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能部分通过迷走神经作用,来影响我们的饮食决定。微生物通过改变迷走神经的神经信号,改变味觉受体,产生毒素使我们感觉不好,以及释放奖励类化学信号使我们感觉良好,来拥有操纵我们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在小鼠中,已经发现细菌中的某些菌株能增加焦虑行为。在人类中,一项临床试验中发现,那些情绪低落的人,饮用含有干酪乳杆菌的益生菌后心情得到改善。Maley、Aktipis和第一作者Joe Alcock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肠道细菌影响我们的头脑。例如,移植需要海藻营养的细菌到肠道,是否会引导人类宿主多吃海藻?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
细胞
相关阅读:
●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上市
●
中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被捕 羁押在朝阳看守
●
基因工程靶向细胞疗法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讲的是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的文章,2015年1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了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的生产注册申请。该疫苗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通过采用现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生产毒株(Sabin株),经在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收获病毒,结合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制备而成。该疫苗主要通过注射途径用于儿童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它的上市将对我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继天花之后人类拟限期消灭的第二种传染病,其消灭计划的推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各国主要通过使用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口服Sabin株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进行预防。由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接种简便、成本较低且便于运输,因此,自1963年起,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其作为主要免疫预防手段。我国的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也始于上世纪60年代,通过在全国推广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现已有效控制了该疾病的发生。2000年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的国家。
虽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但由于它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本身仍具有潜在的致病危险,有时还可直接引发疫苗株的相关病例,或疫苗株经循环形成的衍生株引发相关病例。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率极低,只有约1/250万—1/500万,但如单独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则世界卫生组织在《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战略计划(2013-2018)》中提出的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消灭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两个平行目标就无法实现。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使用,则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利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替代减毒活疫苗将成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必由之举。
目前国外仅有个别企业使用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生产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其产品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其中一家企业的产品作为二类疫苗在我国上市,但数量有限、价格较高。为确保我国向WHO做出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家承诺得到兑现,预计今后每年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接种需求量将达数千万剂。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此次获批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成功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技术的垄断,对我国乃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消灭脊髓灰质炎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据了解,该疫苗将被逐步纳入我国计划免疫程序中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也于近期致函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将我国生产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引入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中。
在该疫苗的研发和审评注册过程中,国内外相关组织和部门均给予高度关注。作为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其审评注册工作难度高、影响大、责任重。为全面评估该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学部署、统筹安排,各相关单位密切协作、无缝衔接,在法规框架下,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采取全程跟进、“开门审评”、前瞻指导、程序联动等方式,确保了技术审评、现场检查、检验检测、行政审批等各项工作高效、公正、透明地完成。我局技术部门秉承科学监管、开放视野的理念,按程序分专业审评,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咨询会,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CDC、日本NIID、欧盟EMA、英国NIBSC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和专家,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传染病防控及疫苗研发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研讨和审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创新药品研发、评价经验基础上,各相关部门严格把关,确保了注册审评工作的科学、客观和全面。
以上就是关于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的全部内容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化工热点资讯,请查看元素商城化工热点版块。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讲的是中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被捕的前因后果,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就因为帮助病友购药被起诉。几乎毫无征兆的情况下,2013年11月21日下午,他在自己的公司被5名便衣警察带走了。目前被羁押在朝阳看守所。
陆勇的律师张宇鹏告诉记者,他从北京警方了解到,发出逮捕令的是湖南省沅江市公安局,北京警方是协助抓获飞抵北京的陆勇。目前陆勇被临时羁押在朝阳看守所,等待沅江警方将其押解回湖南。截至目前,陆勇家属并未收到来自沅江警方的相关通知。
白血病患者代购抗癌药被诉售假
现年47岁的陆勇是江苏无锡一家针织品出口企业的老板。2002年,陆勇被检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当时医生推荐他服用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名为“格列卫”的抗癌药。服用这种药品,可以稳定病情、正常生活,但需不间断服用。这种药品的售价是23500元一盒,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每个月需要服用一盒,药费加治疗费用几乎掏空了他的家底。
2004年6月,陆勇偶然了解到印度生产的仿制“格列卫”抗癌药,药效几乎相同,但一盒仅售4000元。印度和瑞士两种“格列卫”对比检测结果显示,药性相似度99.9%。陆勇开始服用仿制“格列卫”,并于当年8月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随后,很多病友让其帮忙购买此药,人数达数千人。去年9月,“团购价”降到了每盒200元左右。
为方便给印度汇款,陆勇从网上买了3张信用卡,并将其中一张卡交给印度公司作为收款账户,另外两张因无法激活,被他丢弃。2013年8月下旬,湖南省沅江市公安局在查办一网络银行卡贩卖团伙时,将曾购买信用卡的陆勇抓获。2014年3月19日,陆勇被取保候审。7月21日,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陆勇的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
未进口批准药物均以假药论处
从已查处的多起印度代购药案来看,被查处的当事人多是高学历或高收入者人士,他们最初是帮亲友从国外代买少量药品,后来发现国内正版药与印度仿制药之间的巨额差价、且国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遂转而做起了代购生意。
此类所谓代购的“假药”,实际上在印度是经过批准的合法“真药”,只是未取得我国相关部门的批准进口许可而已。药品作为特殊食品,国家在法律上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2001年12月开始实施的《药品管理法》中,“假药”的情形认定相对“绝对化”:未经批准生产、进口销售的药品,均为“假药”。
印度格列卫等仿制药目前只在印度合法生产。在中国地区的任何经销行为都属于违反医药管理法。“这也就表示,印度格列卫在中国,从法理上讲属于非法药物。”一名律师表示。
为将陆勇从刑事处罚“头顶之剑”的危机中解救出来,记者了解到,已有几百位病友及家属发起联名呼吁,并签署一份呼吁书——《为争取白血病患者基本生存权的集体自救行为的“非罪化”而呐喊》。
参与签名的病友认为,陆勇在网店购买信用卡并提供给印度制药公司,行为确实违法,但是他并没有犯罪的主观故意,客观上更没有造成对社会上任何一人的危害。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被捕的前因后果的全部内容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抗癌的相关资讯,请查看癌症专题页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讲的是基因工程靶向细胞疗法的文章,基因工程靶向细胞疗法也称为生物免疫疗法中的细胞治疗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技术之一。主要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然后把这种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之增殖和表达的技术。目前国际上基因工程疗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均处于研究阶段,临床上案列较少。
基因工程靶向细胞疗法
将一种生物的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段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
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
要把目的基因从供体 DNA长链准确地剪切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68年,沃纳·阿尔伯、丹尼尔·内森斯和汉弥尔顿·史密斯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它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双链交错地切断。人们把这种限制性内切酶称为“分子剪刀”。这种“分子剪刀”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自19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分离提取了 400多种“分子剪刀”。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DNA分子长链的切割了。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DNA的分子链被切开后,还得缝接起来以完成基因的拼接。1967年,科学家们在5个实验室里几乎同时发现并提取出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修复好DNA链的断裂口。1974年以后,科学界正式肯定了这一发现,并把这种酶叫作DNA连接酶。从此,DNA连接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缝合”基因的“分子针线”。只要在用同一种“分子剪刀”剪切的两种 DNA碎片中加上“分子针线”,就会把两种DNA片段重新连接起来。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把“拼接”好的 DNA分子运送到受体细胞中去,必须寻找一种分子小、能自由进出细胞,而且在装载了外来的 DNA片段后仍能照样复制的运载体。理想的运载体是质粒,因为质粒能自由进出细菌细胞,应当用“分子剪刀”把它切开,再给它安装上一段外来的 DNA片段后,它依然如故地能自我复制。此方法适用于植物细胞的基因工程。此外,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可选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可以使用钙离子(如氯化钙)处理细胞使其可以吸收外界的DNA分子。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是检测基因工程是否成功的一步。
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即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做标记,以此作为探针,使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染色体DNA中。该方法因发现者而命名为“Southern”印记。
其次,还需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检测方法同样是分子杂交技术,与上述方法不同的是需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mRNA,做上标记以进行检测。由于Southern印记名称的缘故,所以该方法被称为“Northern”印记。
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经形成蛋白质产品。该方法又成为“Western”印记。
以上就是关于基因工程靶向细胞疗法的全部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请查看基因专题页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