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生物医学:肠道细菌统治我们的头脑
生物医学:肠道细菌统治我们的头脑
2014-09-01 16:30:45
第三方平台
听起来和科幻小说里面的情节一样,但是居住在我们肠道里面的细菌,确实存在极大的可能对我们大脑里的欲望和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细菌让我们去吃它们想要的食物,而有的时候这些食物会使我们变得肥胖。
在杂志BioEssay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研究人员审查了最近的科学文献,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影响人类的饮食行为和饮食选择。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如何发生这种情况,但研究人员认为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释放信号分子进入我们的肠道内,影响我们的决定。因为肠道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都是相关联的,这些信号可能影响我们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能部分通过迷走神经作用,来影响我们的饮食决定。微生物通过改变迷走神经的神经信号,改变味觉受体,产生毒素使我们感觉不好,以及释放奖励类化学信号使我们感觉良好,来拥有操纵我们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在小鼠中,已经发现细菌中的某些菌株能增加焦虑行为。在人类中,一项临床试验中发现,那些情绪低落的人,饮用含有干酪乳杆菌的益生菌后心情得到改善。Maley、Aktipis和第一作者Joe Alcock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肠道细菌影响我们的头脑。例如,移植需要海藻营养的细菌到肠道,是否会引导人类宿主多吃海藻?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
细胞
相关阅读:
●
阿维菌素的使用方法以及作用
●
百菌清生产工艺是什么,预防什么病
●
吡蚜酮的作用原理以及用途

化学词典为您介绍阿维菌素的使用方法以及作用。阿维菌素,英文名称Avermectins,是由日本北里大学大村智等和美国Merck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发酵产生。 阿维菌素的使用方法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在低龄幼虫期使用1000-1500倍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1%甲维盐,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药后14天对小菜蛾的防效仍达90-95%,对菜青虫的防效可达95%以上。②防治金纹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美洲斑潜蝇和蔬菜白粉虱等害虫,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发生期用3000-5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高氯喷雾,药后7-10天防效仍达90%以上。③防治甜菜夜蛾,用1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药后7-10天防效仍达90%以上。④防治果树、蔬菜、粮食等作物的叶螨、瘿螨、茶黄螨和各种抗性蚜虫,使用4000-6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喷雾。⑤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按每亩用500毫升,防效达80-90%。 阿维菌素作用方式触杀,胃毒,渗透力强。它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它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且残效期长。它不杀卵。其作用机制与一般杀虫剂不同的是它干扰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r-氨基丁酸,而r-氨基丁酸对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螨类成、若螨和昆虫与幼虫与药剂接触后即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天后死亡。因不引起昆虫迅速脱水,所以它的致死作用较慢。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虽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因植物表面残留少,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小。对根节线虫作用明显。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百菌清生产工艺以及预防什么病。百菌清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理是能与真菌细胞中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发生作用,与该酶中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相结合,从而破坏该酶活性,使真菌细胞的新陈代谢受破坏而失去生命力。百菌清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但喷到植物体上之后,能在体表上有良好的黏着性,不易被雨水冲刷掉,因此药效期较长。 百菌清生产工艺将间二甲苯以气态状进行反应器,液氨经蒸发预热后进行反应器,空气经过滤、换热后进行反应器,使发生氨氧化反应。催化剂为以硅胶为载体V-Cr为主要组分,反应器为流化床。生成的间二苯腈凝华并连续排出,尾气回收过量的氨或直接去三废处理,间二苯腈经离心脱水、干燥后得粗品,含量94%~98%,收率≥90%。精制可采用减压蒸馏、水洗或溶剂提取等方法。 百菌清预防什么病百菌清药效稳定,残效期长。可用于麦类、水稻、蔬菜、果树、花生、茶叶等作物。如麦类赤霉病,用75%可湿性粉剂11.3g/100m2,对水6kg喷雾;蔬菜病害(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斑枯病、瓜类霜霉病、炭疽病)用75%可湿性粉剂135~150g,对水60~80kg喷雾;果树霜霉病、白粉病,用75%可湿性粉剂75~100g对水30~40kg喷雾;此外还可用于桃腐病、疮痂病,茶炭疽病、茶饼病、网饼病,花生叶斑病,橡胶溃疡病,甘蓝霜霉病、黑斑病,葡萄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茄子灰霉病,橘子疮痂病。;属广谱、高效、低毒杀菌剂,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属高效、广谱、安全的农林用的杀菌剂,也可用作制革和其他工业的防霉剂;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吡蚜酮的作用原理以及用途。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吡蚜酮白色结晶,溶于水、乙醇、正己烷。 吡蚜酮作用原理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虫"饥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吡蚜酮用途新型吡啶杂环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生态安全等特点,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等。适用于蔬菜、水稻、瓜果及多种大田作物。适用范围:蔬菜、小麦、水稻、棉花、果树。防治范围: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害虫,如甘蓝蚜、棉蚜、麦蚜、桃蚜、小绿斑叶蝉、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甘薯粉虱及温室粉虱等。注意事项: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