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抑癌基因p21是如何对抗癌症的
抑癌基因p21是如何对抗癌症的
2014-09-01 16:47:22
第三方平台
正常的细胞癌变过程可以归纳为一系列正常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或异常失活。两个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有功能就可以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过程,而在癌症患者中常常两个抑癌基因都缺失或突变。
因而将正常肿瘤抑制基因导入细胞中来代替由于缺失或突变而失去功能的基因,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发生、生长,逆转其恶性表型是当前癌症基因治疗的热点。
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抑癌基因主要有:p53,p21,p16,Rb,p27等,现在就详细介绍一下p21基因。
p21 最初克隆时是作为p53 基因的转录激活产物,它广泛地抑制各种CYCL IN - CDK复合物,使Rb蛋白不能磷酸化,从而使细胞生长停滞,细胞周期停滞在G1 期。 p21 蛋白的C 末端与DNA 聚合酶δ演进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结合,影响DNA 的复制。 p21 基因在细胞损伤时,作为p53 基因的下游中介因子,导致细胞停止在G1 期,使细胞有时间对损伤的DNA 进行修复,从而维持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在p53-/-的细胞中,TGF-β等一些生长因子也可诱导p21 的表达,表明p21 基因参与细胞的功能,也可不依赖p53 基因。
p21 是p53 下游的重要基因,介导生长抑制功能,因此在基因替代治疗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抑癌因子而被广泛研究。阿德福韦酯片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癌症,
生物医学工程
相关阅读: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甲醇与一氧化碳耦合制取芳烃研究中获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甲醇与一氧化碳耦合制取芳烃研究中获新进展。近日,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刘中民院士、朱文良研究员团队在甲醇与一氧化碳耦合制取芳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上,并被评为热点论文(HotPaper)。 芳烃(苯、甲苯、二甲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产量和规模仅次于乙烯和丙烯。目前,芳烃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是通过石脑油为原料的芳烃联合装置实现。近年来,我国聚酯工业高速发展,芳烃消费量快速上升,供应缺口逐年加大。因此,加快芳烃生产、发展芳烃新技术对于我国聚酯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煤炭丰富,能源及化学品的清洁高效供应已成为国家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发展煤经甲醇制芳烃等化学品技术,对于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且市场前景广阔。甲醇制芳烃反应常选用具有择形性的ZSM-5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因为氢转移反应存在,生成芳烃的同时会伴随着烷烃生成,芳烃选择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发现在无金属改性的纯H-ZSM-5分子筛上,甲醇与一氧化碳能够发生耦合反应,获得约80%芳烃选择性。另外,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芳构化机理:甲醇与一氧化碳在H-ZSM-5上发生羰化反应生成羰化物中间体,然后与烯烃反应生成环戊烯酮类中间体,经脱水得到芳烃。通过13C核磁与同位素示踪等方法,证明了一氧化碳的碳能进入到芳烃以及环戊烯酮类中间体中。由于一氧化碳中的碳部分进入到芳烃中,相对甲醇直接制芳烃,节省了资源,达到提升芳烃的产量,有利于提高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性。
●
《自然—通讯》科学家研发成功金属催化新方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研发成功金属催化新方法。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储玲玲课题组在过渡金属催化烯烃官能团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成功金属催化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烯烃是一类廉价易得且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和天然产物中的重要结构单元,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但是,由于金属羰基类中间体易发生脱碳反应,目前报道的烯烃碳酰化反应只限于单组分和少数双组分反应模式,多组分反应模式鲜有报道。 储玲玲课题组通过利用弱相互作用导向的镍催化自由基接力还原偶联策略,成功实现了非活化烯烃的三组分碳酰化反应。据悉,该方法利用自由基加成到烯烃形成烷基自由基,随后与酰基镍发生交叉偶联,一步高效构建两个碳—碳键,同时利用烯烃底物的弱导向基团实现了优秀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该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优异的底物实用性,复杂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等衍生物也能高效发生转化。 专家表示,利用这个新颖的催化方法,可以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合成一系列重要的氟烷基酮化合物。该项工作为非活化烯烃的选择性官能团化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
《化学学会评论》科学家揭秘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密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揭秘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密码”。近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在太阳能光热燃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系统阐释了偶氮苯对太阳能光热燃料的重要作用,有望揭秘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密码”。相关综述《偶氮苯基光热燃料的设计、性能和应用》由封伟团队博士研究生董立奇为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评论》。 太阳能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能源之一,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将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人类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一直存在着效率低下、辐射分散、蓄能不稳定等缺陷。太阳能热燃料正成为全球科学家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理想中的太阳能热燃料将实现单一材料系统内可逆的能量转换和存储,具有零排放、易于运输、可循环、可再生性、以及以热量形式按需释放等优点。 封伟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偶氮苯有望成为热材料存储、释放太阳能的智能“开关”和“存储器”。偶氮苯的分子结构具有独特的“光诱导可逆结构转变特性”,可以通过光开关分子的结构转换和空间重排来储存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然后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是实现光-热存储与可控释放的重要潜在材料。封伟团队在综述中重点介绍了各类基于偶氮苯及其衍生物的光热燃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先进太阳能存储材料的基本设计概念和实际应用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