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抑癌基因:p53基因的相关介绍
抑癌基因:p53基因的相关介绍
2014-09-01 16:47:55
第三方平台
p53基因是癌症的基因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肿瘤抑制因子。 当细胞中DNA 受到损伤时,p53 基因被激活后,p53 蛋白结合并诱导下游靶基因表达,如果细胞受损过重,则走向程序性死亡或凋亡,否则使细胞停止生长以便进行DNA 修复。
在50 %以上人类肿瘤中存在p53 基因的突变。 野生型的p53 突变而失去其对细胞周期的调空功能,则允许DNA 受损的突变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进行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失去关卡的调节作用,同时失去野生型的p53 将降低细胞的凋亡。
由于p53 基因在调节细胞周期和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野生型的p53 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对于肿瘤的治疗是很有意义的,p53 基因的替代治疗成为研究的焦点。
尽管单独导入p53 基因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p53 基因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相结合仍是抗肿瘤的有利手段。
p53 的基因突变似乎与多种药物诱导的DNA 损伤有关,由于3 基因突变或缺失与肿瘤的化疗敏感性下降有关在那些缺乏p53 的细胞系中,恢复野生型的p53 功能可能使其恢复化疗敏感性。 肿瘤细胞内p53 的表达对放疗的敏感性也有影响。
将人HPV16E6 基因转入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该基因可结合并失活p53 基因,结果导致这些细胞的放疗耐受。阿德福韦酯片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癌症,
生物医学工程
相关阅读:
●
清华教授发明“智能石墨烯人工喉” 有望解决聋哑人的“说话”难题
●
欧盟公布玩具双酚A新标准
●
人类基因技术新突破,生命重塑不再是传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清华教授发明“智能石墨烯人工喉”,有望解决聋哑人的“说话”难题。石墨烯能够化身“传声筒”,帮助聋哑人“开口说话”。由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发明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有望在未来解决聋哑人的“说话”难题。 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的诞生日前,任天令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具有声音感知能力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的研究论文,利用多孔石墨烯材料的优势,制造出一种收发同体、适合穿戴的集成声学器件。智能石墨烯人工喉发声原理据介绍,这种集成声学器件,利用石墨烯的热声效应来发射声音,利用石墨烯的压阻效应来接收声音,实现了单器件的声音收发同体。器件使用的多孔石墨烯材料具有高热导率和低热容率的特点,能够通过热声效应发出100Hz-40kHz的宽频谱声音。其多孔结构对压力也极为敏感,能够感知发声时喉咙处的微弱振动,可以通过压阻效应接收声音信号。因此,这种器件能够准确感知聋哑人低吟、尖叫等特殊声音,并将这种“无含义声音”转换为频率、强度可控的声音,有望在将来转换为预先录制的语言。记者看到,当“人工喉”佩戴者大声发出低吟时,人工喉会感知喉咙振动状态并发出预先设定的声音,当佩戴者变换低吟的长短、声调时,人工喉发出的声音也会随之对应发生明显变化。参与该项创新成果的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博士生陶璐琪告诉记者,“解码”之前,需要聋哑人根据自己的发声特点,将不同强度和不同频率的低吟、尖叫音进行排列组合,形成聋哑人的“语言编码”。“‘编码’后的每个聋哑人发音,就像键盘上的字母键,只需要用不同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聋哑人连续的、完整的语义。这就把我们常人听不懂的聋哑人低吟音转化成为正常的语言,并且可以连续表达。”陶璐琪说。智能石墨烯人工喉除了能够辨别不同音调,还能根据声音强弱、尖叫、咳嗽等声音震动“解码”出不同种类的聋哑人“语言”,同时能够实现音节和音调的排列组合,让聋哑人说出更丰富的句子。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欧盟公布玩具双酚A新标准。近日,欧洲委员会公布了一项新指令草案,要求将部分儿童玩具中双酚A的特定限值降低至0.04mg/l,从而降低可被3岁以下幼儿放入口中或使用玩具的双酚A含量。 修改玩具所含双酚A迁移限值欧盟相关部门表示,此次之所以修改玩具所含双酚A的迁移限值,是因为考虑现有的科学依据,原限值不足以提供足够保护。其实,在去年十月,欧洲议会多数成员就曾呼吁欧盟实施禁令,要求所有食品接触材料将不得添加双酚A。目前,许多国家对其在婴幼儿食品接触产品中的使用均做了一定的限制,欧盟此次公布的新草案,也表明对玩具类产品添加双酚A的限制越来越苛刻。我国是世界玩具出口大国,2015年出口金额达到156亿美元,其中欧盟是国产玩具重要的海外市场。此次欧盟提高玩具产品中双酚A限值后,出口企业将不得不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保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大幅增加投入,必然导致出口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加重,部分企业甚至会因此而丧失竞争优势。严控双酚A限值必要性因此广大玩具出口企业有必要:一是要密切关注欧盟新法案的进展情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二是要及时完善质量控制方案,有效提升产品品质。针对双酚A广泛使用的特性,务必要强化原辅料的风险控制、升级生产设施或改进工艺、提高检验、检测能力,避免产品出现超标隐患;三是加强与检验检疫部门的沟通,及时寻求技术支持,掌握国外最新的TBT信息,有效控制产品风险。

举国同贺!中国科学家在生物革命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于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三点以封面的形式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生物科学是当今世界自然科学的热点和重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又一次突破。实现了基因组“读与写”的贯穿。基因组结构复杂,不断变换基因组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它们很容易缺失、复制和插入;一直在重组和重排;也容易遭受由自体遗传元件如转座元件的侵入和破坏。这些许多的变化都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导致基因组的组织构成不是基于效率或空间经济原理,而是取决于生物体的演化历程。细菌、病毒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相对简单,而动物、植物、真菌等真核生物的基因(DNA)既丰富又复杂,通常会包含数亿甚至数十亿碱基对信息。同时,作为遗传物质的DNA通常被分配到不同的染色体中,而这些染色体又深藏在细胞核的特定区域。所以,合成一个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国科学家攻克难题,再创佳绩中国科学家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合成——酿酒酵母总共有16条染色体,此前国际研究团队奋斗了多年,才发现了1条。在合成染色体的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还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组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设计构建染色体成环疾病模型,开发长染色体分级组装策略,证明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组具有可增加、可删减的灵活性,等等。这些技术将帮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学研究和相关实际应用中大显身手,其价值不可估量。此次研究意义何在?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说,合成生物学(SyntheticBiology)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酿酒酵母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式生物。以合成型酿酒酵母染色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组重排、环形染色体进化领域的研究进度,为人类环形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在酿酒酵母设计与合成研究中,中国已由“跟跑”转为“并跑”,今后更有望“领跑”。此次研究的重大成果,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于元素商城也是如此,元素商城一直不断前进,为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师生教授们提供的一流的化学产品、试剂和耗材,为祖国科研、国家进步做贡献。元素商城热忱为您服务,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