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基因抑癌:针对癌基因的反义疗法
基因抑癌:针对癌基因的反义疗法
2014-09-02 15:29:54
第三方平台
正常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存在,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受到严格精细调控的,但是一旦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了突变,就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在反义疗法中癌基因通常被选作靶基因,通过适当的方法导入癌基因的反义DNA 或RNA ,使之与癌基因结合,阻断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使癌基因的产物大大减小,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在体外实验中,反义疗法能抑制肿瘤细胞系的生长。目前已批准了一例反义疗法方案,即将k-ras 的反义基因转入带有k-ras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细胞中。
在肺癌中,k- ras 基因是最常被激活的基因,通常使第12 位密码子突变,偶尔也可见第13 ,16 ,63 位密码子突变。
癌细胞k-ras过量表达通过反义基因的整合可在遗传水平阻断,这类反义基因的转录物可特异地与癌基因RNA结合使其丧失产生蛋白质的能力。
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当一种反义k - ras 载体被整合与k - ras 过量表达的肺癌细胞,其致癌性降低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自然·通讯》抗癌药顺铂导致听力损失原因查明
●
科学家在天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中获进展
●
新型二氧化钛表面可在室温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抗癌药顺铂导致听力损失原因查明。抗癌药物顺铂会导致患者永久性听力损失。美国国家聋哑和其他交流失调症研究所(NIDCD)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了这一副作用背后的病理机制。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顺铂在内耳尤其是耳蜗血管纹中积聚,是造成患者听力损失的直接原因。新发现为科学家研究消除铂类抗癌药物损害听力这一副作用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顺铂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强效药物,被广泛使用,但该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会对患者听力造成伤害,让人忧虑。在美国,有10%至20%的癌症患者会服用顺铂和类似的铂类药物,其中有40%到80%的成年人以及至少一半的儿童会遭受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患者服用顺铂后,其体内大部分区域的药物会在治疗后数天至数周内被消除,但在内耳中,药物会保留更长时间,其残留量会随着服药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成年患者内耳中药物残留时间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而儿童患者内耳中积聚的顺铂量甚至比成年人还要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各组织中,耳蜗血管纹中积聚的顺铂量最高。研究人员认为,顺铂在耳蜗血管纹中积聚正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原因所在。新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癌症患者在每次进行顺铂治疗后听力会下降,以及为什么儿童遭受的听力损失会比成年人更严重。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能够在治疗期间阻止顺铂进入耳蜗血管纹,就能够保护患者免受顺铂所致的听力损失,而这正是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在天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中获进展。天然先导化合物是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勤实研究组,多年来从事天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工作。近日,该研究组在vibsaninB的药物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赵勤实研究组与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竺研究团队合作,前期对vibsaninB的作用机制与靶点开展研究,发现HSP90是其抗炎作用靶点。双方继续开展研究,设计合成了约120个vibsaninB的衍生物,系统地研究了细胞毒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最终发现一个活性较母体化合物提升10倍,且毒性大幅度降低的苗头化合物12f。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确定12f直接的作用靶点与vibsaninB相同,都是HSP90β,并且结合在其C末端。因此,这部分研究结果表明vibsaninB衍生物代表着一类全新的HSP90C端抑制剂,以Design,Synthesis,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VibsaninBDerivatives:ANewClassofHSP90C-TerminalInhibitors为题,发表在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上,并申请专利保护。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科技项目的支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二氧化钛表面可在室温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记者近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锐钛矿二氧化钛表面模型,可实现二氧化钛可见光吸收及催化活性大幅提升,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可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新的理论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 二氧化钛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在光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制备燃料以及有机污染物光解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以上催化反应均发生在二氧化钛表面,由于常见二氧化钛主要表面的化学活性较低,且对可见光的吸收效率不高,因此如何提高二氧化钛的表面活性和可见光吸收效率成为二氧化钛光催化领域研究热点。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如龙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课题组合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理论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锐钛矿二氧化钛(101)表面。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表面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可大幅提升可见光吸收效率,且化学反应活性极高。同时,该重构表面在富钛环境下能量上更加稳定,可在低氧压和较高温度条件下成功制备。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该表面模型可在室温下将吸附在表面上的水分子分解,表明该表面很好的光催化能力,可用于光催化制氢,从而获得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