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癌症痛的躯体因素有哪些
癌症痛的躯体因素有哪些
2014-09-02 15:31:57
第三方平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 癌症疼痛的发生率较高, 癌症疼痛对患者有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系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癌痛的躯体因素。
由癌症本身引起的因素包括: 癌肿压迫侵犯神经、内脏、皮肤和软组织的浸润及转移, 临床上由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占癌症疼痛的80%。
与癌症治疗有关的因素包括: 手术治疗后致手术切口周围组织粘连、疤痕, 神经损伤; 化疗后的栓塞性静脉炎,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
放疗后局部损伤,放射性脊髓病等都可能引起癌症的疼痛, 临床上占10%的癌症疼痛与癌症治疗有关。
与癌症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长期卧床,衰弱, 便秘、褥
疮、肌痉挛等引起的癌症疼痛占8%。
与癌症无关的其他因素包括:骨关节炎,动脉瘤,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等引起的癌症疼痛占1%。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导电聚合物单体3,4-乙烯基二氧噻吩的研究现状及制备
●
阿司匹林的功效、历史和不良反应介绍
●
2-氨基噻唑的合成工艺介绍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是介绍导电聚合物单体3,4-乙烯基二氧噻吩是什么,3,4-乙烯基二氧噻吩的研究现状及其制备方法的文章。
1、3,4-乙烯二氧噻吩是什么
3,4-乙烯二氧噻吩,简称EDOT,是德国拜耳发现的一个导电聚合物单体,此产品是性能稳定的导电化合物单体,也是导电骨架的基本材料。EDOT是德国拜耳专利产品,2008年专利到期。3,4-乙烯二氧噻吩(EDOT)是PEDOT(聚3,4-乙撑二氧噻吩)的单体材料,可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来制备PEDOT薄膜。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具有能隙低、电化学掺杂电位低、响应时间短、颜色变化对比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热点。
2、3,4-乙烯基二氧噻吩(EDOT)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3,4-乙烯二氧噻吩(EDOT)是制备3,4-乙烯二氧噻吩(PRDOT)的单体,常温下是一种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常压下沸点225℃,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因为氧化而变色。目前市场行情为每公斤2000元左右。德国的Bayer公司已经将EDOT的合成技术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商品名为BAYTRONM(M代表单体)。
以EDOT为基础,研究人员已经合成大量衍生物,1992年,Heywang和Jonas合成了烷基取代EDOT。
Blohm等合成了EDOT的羟甲基化衍生物,随后Cheverot通过色谱计划分理出六元环的同分异构体。这种3,4-乙烯二氧噻吩甲醇在NaH的作用下又可以用来合成烷氧基取代的EDOT衍生物。
MirelaBalog以EDOT的醚化物为基础,合成了EDOT的硫醚衍生物。
对于EDOT衍生物的应用研究,也是导电聚合物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
3、EDOT的制备方法
文献报道的EDOT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一、以硫代二乙酸为原料“五步法”;
二、以噻吩为原料的醚交换法;
三、以丁二酮为原料的醚交换法。
路线一:“五步法”合成EDOT
EDOT的“五步法”合成工艺最早是由JonesF[3]等在1991年提出来的。该方法以硫代二乙酸为起始原料,首先和乙醇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硫代二乙酸二乙酯;然后硫代二乙酸二乙酯与草酸二乙酯在乙醇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Claisen酯缩合反应,失去α氢,形成碳负离子,进攻草酸二乙酯中的碳,经Claisen和Dieckman缩合、重排得到中间体2,5-二甲酸乙酯-3,4-二羟基钠噻吩,经盐酸酸化得到2,5-二甲酸乙酯-3,4-二羟基噻吩;将上述得到的产物在DMF溶剂中,加入合适的催化剂,与二卤代烷烃发生O-烷基化反应,得到中间体2,5-二羧酸二乙酯-3,4-乙烯二氧噻吩;再经过碱性水解、酸化,可以生成2,5-二羧基-3,4-乙烯二氧噻吩;最后在喹啉等高沸点有机溶剂中,加入Cu粉或者相应的氧化物作为催化剂进行脱羧反应,脱去两分子的CO2而得到最终产品3,4-乙烯二氧噻吩(EDOT)。
传统“五步法”合成EDOT的工艺相对较为成熟,原料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易行,但从工业角度考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反应路线较长、制备中间体的O-烷基化反应和最后的脱羧反应收率不高,导致了EDOT的总收率相对太低(文献报道的总收率只有18%),而且中间体的分离提纯较为困难。只要能够优化工艺和提高收率,“五步法”仍然具有工业化的可行性。
路线二:以噻吩为原料的醚交换法合成EDOT
首先,噻吩与过量的溴化试剂(液溴)进行噻吩环上的亲核取代溴化反应,得到2,3,4,5-四溴噻吩;再在合适的还原体系(Zn/CH3COOH)中,将2,3,4,5-四溴噻吩选择性的还原得到3,4-二溴噻吩;然后在Cu催化作用下用甲氧基取代噻吩环的β位上的溴,得到中间体3,4-二甲氧基噻吩。最后,3,4-二甲氧基噻吩和乙二醇进行醚交换反应得到产品EDOT。
路线二虽然只有四步反应,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路线三:以丁二酮为原料的醚交换法合成EDOT
以2,3-丁二酮[5]为原料,通过2,3-丁二酮和原甲酸三甲酯反应指的2,3-二甲氧基-1,3-丁二烯,然后与SCl2反应成环得到3,4-二甲氧基噻吩。最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将3,4-二甲氧基噻吩和乙二醇进行醚交换反应合成EDOT。以丁二酮为原料的醚交换法合成EDOT是一条新型的EDOT合成路线,步骤比较少,在实验室从事理论研究具有创新性,但是实际上并不可行。主要因为原料成太高,中间体不稳定,并且反应总收率很低,这就综合限制了此工艺在工业上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4、小结
目前,对于单体EDOT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一直被欧美等国垄断,如德国的Bayer公司早已经将EDOT的合成机器聚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投入到商业化生产中,而我国在新型导电材料的合成研究方面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尚无大规模生产EDOT的报道,主要依靠每年大量进口,国内小批量制备的EDOT也因为纯度和色泽等问题难以满足其作为电子产品的要求。因此,探索生产高纯度的EDOT的工业化路线,对于发展我国在PEDOT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拓展在导电聚合物领域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国内能够尽快研发出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EDOT的制备工艺。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是介绍阿司匹林的文章。阿司匹林是什么?阿司匹林的药物功效是什么?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是什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阿司匹林是什么?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 ,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阿司匹林的药物功效是什么?
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治疗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到2014年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由于口服后易吸收,在全身组织分布广,作用强,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各种疾病的时,要严密监视其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是介绍2-氨基噻唑的合成工艺的文章。
在许多天然化合物中都含有噻唑环,而其中一种较简单易得的2-氨基噻唑,是一个很有用的医药、染料、化工原料。噻唑环是一类重要的结构单元,含有噻唑环结构的氨基噻唑化合物在抗菌、消炎、抗过敏、降血压,治疗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应用广泛,近年来在某些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分子中也含有氨基噻唑环.由于氨基噻唑衍生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一直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几种2-氨基噻唑的合成工艺。
1.乙烯基乙酸酯和硫脲为原料合成
其操作步骤是:在装有机械搅拌、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瓶中,加入硫脲和乙烯基乙酸酯(等当量),再搅拌加入10%HCl,使Cl-在30℃下达到饱和。控制温度70-80℃,搅拌2h;然后用40%Na0H中和,直到pH=9,可得到95%2-氨基噻唑。产品可用乙醇重结晶提纯。
反应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也可用SO2Cl2作溶剂。例如,在l当量的硫脉和1当量的AcOCH=CH:溶液中,加入SO2Cl2,控制温度在80℃左右,可得到88%的2-氨基噻唑。
2.二卤代乙基醚和硫腥为原料合成
其操作步骤是:在装有机械搅拌、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瓶中,加入37.5mL水和11.49g硫脲,搅拌升温至溶解(45-50℃),加入20.5CH2ClCHClOMe,回流3.5h。反应完毕后,在6h内搅拌滴入12mL40%NaOH(控制温度30℃-45℃).使pH为8。然后用Et2O萃取,蒸馏可得到8.2g2-氨基噻唑,bp:115-118℃,mp:90℃。
3.以氯代乙醛和硫脲为原料合成
装有机械搅拌、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的300mL三口瓶中,加入55g40%的一氯乙醛水溶液和100g含20.6g硫脉的水溶液。加热至60℃。回流5h。反应完毕后,lh内用滴液漏斗滴加100g20%Na0H(控制温度在30℃)。然后用200mL乙醚分5次萃取,萃取液用MgSO4干燥。然后蒸去乙醚,即得2-氨基噻唑结晶。结晶用己烷洗涤,干燥可得产品15.8g,其纯度为96.5%,产率55.6%。在低于40℃下放置30天
后,用气相色谱检验纯度为93.2%。
在操作中.可用NaHCO3、NaHSO3、KOH、NH4OH等代替NaOH中和。如用NaHCO3时,则上述操作为:加25gNaHC03于反应液中.60℃下反应3h,过滤除去NaHCO3和生成的NaCl,减压蒸馏除去水和溶剂,所得结晶用少量水洗涤,然后反复用己烷洗、干燥,可得14.7g产物,纯度为95.8%,产率为51.9%。
也可用乙醇和氯气代替一氯乙醛。如乙醇加人氯化罐中,温度控制在15-25C.通入氯气,反应液比重达到1.05-1.06(25℃)停通氯气.加入水和硫脉,升温到75-80℃,回流反应2h.回收乙醇至干,残留物为2-氨基噻唑。每吨产品消耗硫脉(96%)800kg,一氯乙醛(15%)800kg。这也可用HAc、MeOH和CI2HAC用量为MeOH的1.05-2.5倍。
4.以三聚卤乙醛和硫脲为原料合成
在装有机械搅拌、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瓶(500mL)中,加250g三聚氯乙醛,并加入对甲苯磺酸,在130℃下蒸馏,可得23.85g氯乙醛,用气相色谱进行纯度分析,可知纯度达99.9%。
在300mL三口瓶中,加入22.0g上面制得的氯乙醛,搅拌加入20.6g硫脲和200mL2-丙醇(水含量3中和(控制温度在60℃左右,约需3h)。中和完毕后,过滤除去多余的NaHCO3和生成的NaCl,减压蒸馏,粗结晶先用少量水洗,再用己烷洗涤数次,干燥,得26.2g2-氨基噻唑,纯度为99.9%,产率96.3%。在低于40℃下放置30天后。气相色谱检验纯度仍为99.9%。
5.卤代酮和硫脲为原料合成
取卤代酮(1mmol)、硫脲或取代硫脲(1mmol)于5ml干燥圆底烧瓶中,安装回流冷凝管,置于100℃油浴中加热搅拌反应,TLC跟踪反应至原料消失,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用少量乙醇转入10ml冷水中,用少量的NH4HCO3水溶液中和,析出固体,过滤,用体积分数为40%的乙醇水溶液洗涤,干燥,粗产物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进行重结晶。
合成2-氨基噻唑还有其他方法,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但是它们都有特点:1.1的合成方法产率较高,但其原料价格昂贵,产物中含副产物及杂质多,难以除去;1.2的方法原料价格昂贵,不稳定、易分解,反应副产物较难除去,反应装置需密封良好;1.3的方法至今为广大厂家所采用,但由于氯乙醛难于提纯,造成产物纯度下降,副产物多;且氮乙醛易挥发,给工艺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1.4的方法产物中副产品多,分离提纯困难,产率不高;而且商品氯乙醛水溶液常含大量杂质,难于提纯,致使产品2一氨基噻唑纯度低,易分解,产率低;1.5的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产物收率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是合成2-氨基噻唑的有效方法。在应用中,可以通过设备条件,反应大小等来确定使用的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