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癌症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
癌症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
2014-09-03 16:33:37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癌症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全世界5 800万总死亡病例中,因癌症死亡的有760万,占所有死亡的13%。导致癌症总死亡率升高的前5位癌症部位有: 肺(死亡130 万/年) 、胃( 100 万/年)、肝(66. 2万/年) 、结肠(65. 5万/年)与乳腺(50. 2 万/年)。
全球最常见的癌症
全球最常见的癌症死亡部位在男性为:肺、胃、肝、结直肠、食道和前列腺;女性为:乳腺、肺、胃、结直肠和子宫颈。
全球性的癌症监测数据显示, 200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1 100万,其中亚洲占44. 9% ,而中国就占了20. 3% ,即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20万。
全球男性世界人口标准化率(ASR)为209. 6 /10万, 0~64岁的累积发病率为10. 3%;而女性ASR为161. 5 /10万,累积发病率为9. 5%。其中中国男性的ASR 为204. 9 /10 万, 0 ~ 64 岁的累积发病率为11. 0%;而女性ASR为129. 5 /10万,累积发病率为7. 8%。
全球癌症人数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研究报告指出, 2002年全球发病最常见的癌症为肺癌(135万) 、乳腺癌(115万)和结直肠癌(100万) ;而最常见的癌症死亡为肺癌(118万) 、胃癌(70万)和肝癌( 59. 8万) ;现症患者最多的为乳腺癌( 440 万) 、结直肠癌( 280 万) 和前列腺癌( 240万)。
中国最常见的癌症
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女性为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宫颈癌。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科学》发表上海大学量子物质研究突破性成果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发表上海大学量子物质研究突破性成果。上海大学曹世勋教授团队与美国Rice大学Kono教授团队等同行在凝聚态磁性系统中发现了第一个迪克协同作用的实例,而此前迪克协同效应只在量子光学和冷原子等领域中存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增进对磁现象的理解。8月24日,这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据介绍,该成果以曹世勋团队成功生长并表征不同浓度稀土Y3+掺杂铁酸铒(ErFeO3)高质量单晶系列样品和系统的物性测量实验研究为基础,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固体中稀土铒离子自旋系综与铁离子磁振子间的协同耦合效应表现为真空拉比劈裂特性。 研究人员聚焦研究了强磁场、极低温及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太赫兹波吸收谱,证实在外磁场下Er3+电子顺磁共振可与有序的Fe3+自旋真空磁振子模式强烈耦合。这与标准的N原子腔量子电动力学实验可互相对应,Fe3+和Er3+耦合率与稀土离子Er3+的浓度依赖关系满足迪克标度模型。 曹世勋表示,由此可以得出Fe3+和Er3+的交换耦合常数,为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3d-4f电子的磁耦合导致的新奇效应,如磁相变、磁电效应、电控磁振子、非线性自旋激发、重费米子等等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证据,为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发现之一。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为利用量子光学中的概念和工具,去理解、控制和预言凝聚态物质中的新物相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据悉,该成果是由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理学院物理系与美国Rice大学等国内外数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完成,曹世勋教授和Kono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护分为几个等级,有哪些使用守则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护等级以及使用守则。生物实验室,主要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够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生物类实验室,是进行与生物科相关的实验的场所。 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护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第四个等级要求最高。一级实验室一般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P2二级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P3三级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P4四级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生物实验室使用守则1、为保护实验仪器和保持环境卫生,学生应穿戴鞋套进入实验室,没带鞋套则把鞋子脱在实验室门口。2、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3、做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4、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5、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6、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7、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
《自然—化学》新型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问世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问世。日前,记者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丹团队研发了一种sp杂化氮掺杂的石墨炔,其在催化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中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自然—化学》。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零污染、能量转化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是最具前景的新型能源转化装置之一。其阴极氧还原反应(ORR)是一个动力学迟缓的过程,需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输出有效的电流密度。 王丹告诉记者,传统的ORR催化剂主要为价格昂贵的铂类材料,开发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是促进燃料电池规模应用的必然选择。 研究证实,氮掺杂碳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有望取代铂类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而氮掺杂构型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吡啶氮、亚胺氮、吡咯氮、氨基氮、腈基氮、石墨氮和氧化氮等。“研究者一般认为,吡啶氮的存在创造了ORR活性位点,而其它高性能的氮掺杂构型鲜有报道。”王丹表示。 研究人员以薄层石墨炔材料为基础,通过周环反应成功在薄层石墨炔的炔键上引入了新型的sp杂化氮原子,实现了氮的定点、定量掺杂。据介绍,与其它形式的氮构型相比,sp杂化氮原子的引入使得周围碳原子带有更多的正电荷,更有利于氧的吸附和活化,使电子更易转移到催化剂表面,能够显著提高ORR催化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该材料在碱性条件下,半波电位为0.87伏,动力学电流密度每立方厘米38毫安,这一数据均优于商业铂—碳催化剂,并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甲醇耐受性。在酸性条件下,该材料的活性虽略低于商业铂—碳催化剂,但仍优于其它非金属催化剂。论文称,这种氮原子可控掺杂的机理和策略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力推动了非金属催化剂取代铂基催化剂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