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医学知识:什么是维生素b2
医学知识:什么是维生素b2
2014-09-03 17:09:38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说到维生素b2,对于维生素b2的作用,缺乏维生素b2会怎样,又应该如何治疗等为题也随之而来,或许大家并不了解的那么透彻。
其实维生素b2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种维生素,主要是为哺乳动物提供养分,也是人体必须的维生素之一,并且参与物质和能量的代谢。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微溶于水,易溶于酸、碱、盐,见光易分解,但在加热时不容易分解。生素b2的分子式是C17H20N4O6,是黄色针状晶体,维生素b2进入人体后便会被磷酸酸化,转化成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磷酸核黄素,这两种物质分别与蛋白质结合,通过脱氢酶(维持组织细胞呼吸的重要物质)还原形成一种氧化物,通过酶的作用辅助机体的代谢。
如果缺乏维生素b2的话,会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所以通常会引起身体不适。例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便是缺乏维生素b2的表现,一般是眼镜红肿、口腔溃疡、口角炎、鼻孔炎症、舌头溃疡、咽囊炎、眼结膜炎、生殖器炎症等等。
如果缺乏维生素b2就要对症下药,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所以缺乏维生素b2,就要吃一些含维生素b2的食物即可,例如动物肝脏、豆腐、蔬菜、鸡蛋、鳝鱼、小麦胚芽、河蟹、猪肉等等。当然了也可以服用维生素b2这种药片,平时注意饮食有规律,补充睡眠,排毒排便等,尽量避免维生素b2的缺乏。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维生素b2
相关阅读:
●
海底洋流对微塑料的转移和储存起关键作用
近日,刊登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海底洋流对于大量沉积于海底的微塑料起到关键作用,其可以影响微塑料的转移和存储。每年有超过10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然而,人们可以看到的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塑料垃圾其实还不到全球海洋塑料总量的1%。也就是说有99%的塑料可能藏在海底。先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是通过表面堆积的垂直沉降而被运输到海底的。但控制其在深海中的扩散和集中的过程仍然未知。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第勒尼安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海底的沉积物样本,并将其与经过校准的深海洋流模型和详细的海底测绘相结合。通过整合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沉积物采样,微塑性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人员将海底微塑性污染与海流联系起来。 研究结果显示,热盐酸盐驱动的电流可以建立大量的海底沉积物积聚,可以控制微塑料的分布,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1平方米的区域就有190万个塑料微粒堆积,这证明了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和最终命运受到近床热盐电流(底部电流)的强烈控制。研究人员还发现,海底的微塑料主要由纺织品和服装纤维组成。这些在生活污水处理厂没有得到有效过滤的污染物,很容易进入河流和海洋。在海洋中,它们要么缓慢沉降,要么被偶尔出现的浑浊洋流迅速输送到海底深处。而微塑料一旦进入深海,就很容易被持续流动的海底洋流收集和携带,形成巨大的“微塑料集中带”。而这些深海洋流还携带着含氧水和营养物质,这意味着海底微塑料热点地区也可以容纳重要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消耗或吸收这些微塑料。这一发现为科学家研究微塑料的运输通道,减少微塑料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方向。参考文献:IanA.Kane1,Michael A.Clare,etal.Seafloormicroplastichotspotscontrolledbydeep-seacirculation.[J].Science,DOI:10.1126/science.aba5899
●
人类致瘦基因获揭示,“胖纸”们的春天还会远吗?
夏季到了,一群可爱的人儿开始重新踏上减肥的征程:运动、节食甚至借助药物,在与肥胖的抗争中,他们向来善于折腾。然而,奋斗的结果并不一定理想,于是,“胖纸”们陷入了一年又一年的循环。近日,《细胞》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成果,给肥胖人群带来了福音:科学家们发现了人类体内的致瘦基因! 以往的研究表明,遗传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改善肥胖的方法。来自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对独特表型的爱沙尼亚人群中的瘦弱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他们当中有1%的人缺少一种叫“ALK”的基因,于是研究人员猜测ALK可能是导致他们体型偏瘦的原因。为了验证这一猜测,研究人员对老鼠和果蝇进行了测试,发现在果蝇中,RNAi介导的Alk敲低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降低。而在小鼠中,Alk的基因缺失导致了对饮食和瘦素突变诱发肥胖的明显抗性。也就是说“关闭”ALK基因会使老鼠和苍蝇保持偏瘦体型,即使在食用富含糖和脂肪类食物的情况下,也不会变胖。所以关闭ALK基因可能成为人类肥胖症的基础疗法,以后科学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该疗法是否可靠,如果这种方案安全可靠,未来,对于肥胖人群而言,“如果我是易瘦体质该有多好”这句话将不再是奢望。参考文献:MichaelOrthofer,ArmandValsesia,ReedikMgi,Qiao-PingWang,JoannaKaczanowska,IvonaKozieradzki,etal.IdentificationofALKinThinness[J].Cell.DOI:10.1016/j.cell.2020.04.034
●
仿生血小板实现体内人工凝结,提供肿瘤治疗新策略
近日,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的王雷等人根据自组装肽设计并制备了血小板样纳米颗粒(pNPs),其可以引发凝血并在血管中形成凝块,这是实现仿生血小板进行体内人工凝结的一大突破。 科研人员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设计了pNPs,pNP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形成凝血:首先,静脉注射pNPs原料靶向并结合血管中的内皮细胞(EC),并转变为活化的血小板样纳米纤维(apNFs),后者附着在EC上并提供新的结合位点。其次,pNPs进一步与形成的活化血小板样纳米纤维结合并组装。因为先前形成的活化的血小板样纳米纤维为连续pNPs活化和自组装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从而表现出扩增的自我组装并导致了人工凝块的形成。研究人员在具有丰富血管生成的荷瘤小鼠中进行了体内仿生凝血过程,证明了pNPs是安全的,而且在肿瘤血管中的良好靶向性和蓄积性,基于pNPs的人工凝块能有效地阻断血管,减少向肿瘤的氧气供应,可用于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另外,pNPs能够在目标区域内精准地递送各种治疗药物,比如短干扰RNA(siRNA),化学治疗药或肽药物以及造影剂等。这项研究为仿生材料用于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仿生血小板样纳米纤维模拟血小板,在体内实现人工凝血的功能在治疗肿瘤、血小板相关的功能性血管疾病具有巨大的潜力。参考资料:Pei-PeiYang,etal.Abiomimeticplateletbasedonassemblingpeptidesinitiatesartificialcoagulation,Sci.Adv.,2020.DOI:10.1126/sciadv.aaz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