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核黄素的开发及应用进展探讨
核黄素的开发及应用进展探讨
2014-09-04 16:51:34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核黄素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通过生物和化学的加工可以成为健康的绿色食品,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目前这种物质在食品行业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核黄素也是一种维生素,由黄色素和核糖两部分组成,一般为黄色粉末状,自身结构较为稳定,加热过程中也不会出现能量的挥发。
核黄素的生产开发主要采用醋酸发酵法和生物法两种,醋酸发酵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酵母菌将CH3COOH发酵,葡萄糖以及介质中都自动生产核黄素,发酵过程中使用的酵母菌要在30℃环境中培育一段时间,当物质的浓度达到要求就会产生核黄素,这种方式的流程简单、成本低、质量高。
生物法是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混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核黄素,主要是棉阿舒囊菌和阿氏假囊酵母,两种微生物培育核黄素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核黄素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表面培养、深层培养和直接提选三种。随着维生素研究的不断深入,核黄素不仅在食品行业有应用,近几年在医药、化妆品等生产领域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化妆品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天然产品的需求,会在产品中加入适量的核黄素,以此来提高产品的性能。
总而言之,核黄素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重视物质的深度开发,扩大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汪多仁.核黄素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饮料工业,2013(3)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医药中间体
相关阅读:
●
阻击PM2.5,纤维有作为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当前雾霾天气频发,全民参与抗击PM2.5。这是场持久的战役,国家政策也相应倾斜。继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在今年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提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今年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
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多个环节。其产业链涉及除尘、脱硫脱硝等工艺。而目前,我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都来自于燃煤,燃煤电厂又首当其冲。采用先进滤材的袋式除尘技术在工业除尘中显得格外重要。
袋式除尘技术需要先进的纤维材质。2014/2015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主要推出的PM2.5工业防护纤维品种——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纤维(PTFE)、聚酰亚胺纤维、间位芳纶纤维能满足不同的环境要求。他们从污染源头到大众呼吸通道,层层阻拦,减少PM2.5的产生,防止PM2.5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纤维。用膜裂纺丝生产的PTFE纤维强度高,伸长小,适合于制作机织纱和缝纫线。作为过滤材料,PTFE纤维可以纯纺,也可以与其他纤维混用,如PTFE纤维可与聚酰亚胺纤维混用,这样既便于加工也有助于改善其性能。在电力行业,已有多家电厂使用PTFE长丝制成的滤袋基布。聚四氟乙烯基布为中国电力行业30000小时滤料使用寿命提供关键支持,目前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聚酰亚胺纤维也是高精尖材质,除了在电厂尾气除尘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外,在军用和民用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聚酰亚胺短纤维可以进一步加工成聚酰亚胺短纤维绝缘纸,绝缘纸既可以作为飞机、导弹和卫星的宽频滤波材料,也可以作为雷达纸罩,敌我识别器透波窗口等。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舰艇聚酰亚胺通过军方的研制鉴定审查,表明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和工艺。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是专业发展聚酰亚胺材料的公司,其研发与生产的聚酰亚胺纤维成功进入军用、防护领域后,正在加紧民用领域的布局。凭借聚酰亚胺纤维保暖、阻燃的优异性能,企业寄望于它能够受到更多普通消费者的喜爱。
●
固体所发现高能密度材料在高压下的新结构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高压可以改变原子间的成键方式。通过高压手段可以实现N≡N三键(954kJ/mol)到N—N单键(160kJ/mol)的转变。当这种单键N变为N≡N三键时,便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可以作为潜在的高能密度材料。近来,叠氮化合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压下叠氮离子比N≡N三键更容易形成N—N单键。固体所张洁博士和导师曾雉研究员利用遗传算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对KN3在0-100GPa下的结构相变及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
通过大量的结构探索,研究人员发现:KN3分别在22GPa和40GPa时发生了结构相变,其结构相变序为I4/mcm→C2/m→P6/mmm(图1)。其中I4/mcm和C2/m结构中的N原子都以直线型的叠氮离子形式存在,而在P6/mmm相中的N原子则形成了N6环(图2),这是在多氮分子和叠氮化合物中非常新颖的结构。这表明,通过引入金属原子和加压等手段,可以使N6分子稳定存在,从而为实现高能密度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KN3材料结构演化规律:在低压下,N原子倾向于以叠氮离子形式存在;而在高压下,包含N链和N环的结构则更为稳定。对于高压P6/mmm相,N6中的N原子之间以sp2杂化轨道交叠形成了σ键,其л*轨道被部分占据,表现出金属行为。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实验数据提供了指导,并且推进了对KN3化合物的认知。相关工作已发表在ScientificReports4,4358(2014)上。
●
纳米涂料技术开启电子产品防水时代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某科技企业已经针对中国市场提供了类似HZO的防水解决方案,可以为电子产品内部提供有机分子级薄膜保护。他表示,该技术不会改变电子产品内部或外部结构,也不会增加产品本身重量。可广泛应用在太阳能、通讯设备、LED防水、精密IC封装、电路版集成、汽车电子等种种高科技领域。
据介绍,这种纳米防水技术主要采用纳米级分子有机涂层材料,在真空无尘的环境下,经过超音波震荡,对电子产品进行完美封装,达到在水中与正常状态使用中完全相同的功能。
经过封装后的电子产品,在防护组件上形成一透明无色之分子抗水薄膜链,使水分子无法接触被防护组件。不但防水,同时还可以抗酸碱、耐腐蚀,由于其高透光性,也不会影响到光学镜头的清晰度。此外,由于采用了隐形分子薄膜涂层技术,其涂料厚度达到纳米级,也不会影响到连接器的使用,因此可以直接针对手机主板进行防水处理。
电子3C产品对于耐用性要求的提升,防水处理成为不少电子产品的选择。目前大多数户外专用的“三防”电子产品都会强调其防水性。不过大多是通过特殊处理的手机外壳或手机套实现防水,对于手机的音频、光学器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纳米防水材料的出现使得“防水手机”在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美国科技公司HzO就研发出一种防水涂料,通过对手机进行喷涂,可以渗透到电子设备的空隙内,形成保护膜,实现完全的防水性能。而有消息称,苹果的下一代智能手机iPhone就将采用该公司生产的涂料,也就是说iPhone将是一款防水手机。而在今年年初的CES消费电子展上,日本厂商也展示了同类技术。除了整机外,任何需要与水保持距离的设备、零件、主板都可用到该技术。